特殊的年份,互联网企业在应对疫情的“危与机”中已跑过半程。
纵观今年半程跑,哪家互联网企业“最能涨”?无疑是拼多多。按用户算,已是行业第二,仅次于淘宝;按市值算,已是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超越京东。
声浪最高的企业又是谁?非B站莫属。前段时间策划的《后浪》疯狂刷屏,引发热议。
哪家企业再次引起海外市场“中概股”热点?答案是达达。6月5日,达达集团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成为中国赴美上市“即时零售第一股”。
还有在线旅游行业成名已久的龙头老大携程,尽管主营业务受疫情冲击影响极大,但企业积极自救的各种“求生”之举令业界瞩目。酒店板块收入已逐渐复苏,股价也一路坚挺,显示出市场及投资者对其能够挺过寒冬的看好与信心。
这几家公司,都位于上海。
其实,不仅仅是这几家企业,小红书、喜马拉雅、叮咚买菜等在线新经济的上海互联网“后浪”们,个个逆势上扬,也纷纷被市场看好。
如果把这些在各自细分领域中风生水起的互联网企业在上海地图上一一标注,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主要分布在浦东张江、徐汇、长宁、杨浦等区域。有研究者将这种分布称为沿黄浦江的“C圈”;有人认为这是一条以中环为轴向周边辐射的“中环产业带”;也有人提出上海互联网产业布局在内外环间多点开花,构成了“黄金产业腰带”。这些观点,虽然是从不同视角观察,却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上海互联网经济能级提升、集聚发展的新趋势。
集聚80%以上产值
细心者可以发现,上海头部互联网企业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金融信息服务以及网络游戏等领域,并形成了一定的地域集聚。
统计显示,上海占据了全国40%的网络游戏市场,60%的金融信息服务市场,70%的O2O生活服务市场,具备业态最为完善的数字内容产业链。有研究者对在浦东张江、徐汇、长宁、杨浦等区域形成的互联网产业带进行过不完全统计,发现这些区域占据上海互联网行业80%以上的产值。
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表示,这个产业带与上海的中环线高度重合,这样的重合不是偶然。中环线两边是上海城市更新最大、产城融合最好、商务成本最佳、交通便捷最强的区域,已形成了漕河泾、临空、长风、市北、五角场、张江、三林等巨大的产业空间载体和一大批房价合适的住宅小区,成为上海产融深度结合的“黄金产业腰带”。
而且,这些园区大都从厂房、仓储、物流等大空间更新形成。因此,无论是“穿衣戴帽”改建还是新建楼宇,环境都比较宜人,空间组合大中小都有,回旋余地大、韧性强,非常适宜青年人创新创业。企业从小到大,能发展、留得住,特别有助于爆发性强、成长性快的在线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发展,快速成长。
美团点评副总裁毛方深有感触:“互联网产业发展壮大,天然需要相对低的商务成本,因此逐渐在黄浦江两岸,沿着中环线形成产业集聚带。”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陈宏民也认为,互联网企业要生存在人群相对密集的地方,尤其是年轻人喜欢聚集的地方。上海的互联网企业大都是面向消费者的,无论是美团点评这类餐饮外卖平台,还是B站这样的新型社交网站,都需要最大限度地“贴近用户”,不断从消费者,尤其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中了解需求,不断迭代。更不用说像米哈游、游族网络那样集聚在徐汇的网络游戏公司,更是每时每刻关注着年轻人兴趣的变化。
同时,这些区域有着互联网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
杨浦区有复旦、同济,长宁区有华东师大,徐汇区有交大、华东理工等名牌学校,而张江不仅聚集着大量科技企业,也拥有一些高校的分部和基地。良好的人才环境和氛围,为所在互联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质人力资源。
引导不主导,推动不拉动
区位禀赋固然重要,当地政策的加持同样不可或缺。
陈宏民表示,上述这些地区的政府,这些年来都在极力支持当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依托各类开发区和科技园区,提供多方面支持和便利,为互联网企业的孕育和发展壮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长宁区是典型代表之一。
自2016年提出“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以来,不断营造政策环境,持续打造“数字长宁”。如今,携程、美团、大众点评、拼多多,总部均设立在长宁,4400余家智能互联网企业更为长宁乃至上海形成新的产业集聚效应。
新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持续涌现的新业态和越来越细分的垂直领域,让长宁的互联网产业生态正从树林向“雨林”进阶。“能够在4年多的时间里发展至活跃用户6.28亿规模,拼多多的发展离不开上海尤其是所在地长宁优越的环境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拼多多副总裁陈秋表示,上海的人才储备、信息服务体系,及各大物流企业总部的聚集,构成了完善的产业生态。
同样,以创新创业著称的杨浦,培育出了优刻得、流利说等一批行业“新贵”。优刻得创始人兼CEO季昕华表示,创业之初,面临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种问题,杨浦的创业基地提供了产品试制、场地落实、培训从业人员、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等一系列“批处理”服务,成为创业者的“靠山”。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优刻得找客户找合作伙伴只需要跑几个楼层就能办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业内常说,互联网企业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它们的聚集和成功崛起都至关重要。这个环境包括人群密集、人才荟萃、政府支持等若干重要条件。而杨浦、长宁、徐汇和张江等区域确实具有这些方面的明显优势。所以,如今互联网企业在上海形成天然的“C形聚集”,持续挺进全国互联网经济的“C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近,上海又推出“在线新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对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生鲜电商、远程办公等行业,无疑再添一把火。
专家表示,纵观互联网企业这条黄金产业带的崛起,除了其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以外,良好的市场化氛围也是重要因素。在未来的互联网领域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依然要站对位置,把握尺度,要“引导”而不必“主导”,要“推动”而不要“拉动”,始终让市场需求引领着各个行业的转型发展。
成为最佳“试验田、引领者”
短短几年,一批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在上海诞生、成长并完成全球化布局。
随着互联网发展从四大门户和“BAT”主导的前两个时代,跨入第三时代,上海正迎来全新机遇:从成立到赴美上市,拼多多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且市值后来居上超过京东,趣头条、流利说等企业,也刷新了同行的上市速度。在“互联网+”新生活领域,拼多多、阅文、美团点评、饿了么等互联网“下半场”的新业态,上海不仅没有缺席,还成为最佳“试验田”和引领者。
其实,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上海一度领风气之先。虽然缺乏“BAT”,但在历年“独角兽”榜单中,上海互联网创业企业数量一直位居前列。尤其是最近几年,上海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厚积薄发,到了半程发力之时,快速主导了细分市场,带动上海互联网产业增速领先全国。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上海互联网相关业务收入增速达38.7%,居全国第一。
从产业现状看,互联网仍是上海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特别是疫情催生的“在线新经济”,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更趋深度融合,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产业转型新赛道。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持证互联网企业有1966家,数量居全国第三,产值约为2890亿元,仅次于广东。尤其是在细分领域龙头众多,20家头部企业入围“中国互联网百强”,数量仅次于北京。
在上海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看来,在互联网发展进入“下半场”之时,上海能站上“新风口”,除了对互联网产业持之以恒的决心外,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有着2400万极具消费能力的人群,市场潜力巨大,而且上海消费者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这些都为信息消费新业态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土壤。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上海还是全国合同履约率最高的城市,讲诚信、守信用。几方因素叠加,让上海成为整个互联网生活业态的大“试验田”。“上海消费者是很挑剔的,一个商业模式,如果在上海能够获得成功,就有机会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陆雷分析认为。(记者 刘锟 徐蒙 栾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