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人给出负面意见,心里不舒服但内心是接受的,因为打在痛点上。”9月底在由科技期刊出版商爱思唯尔主办的2020同行评审周在线研讨会上,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捷凯感慨,发稿过程虽更艰辛,但文章质量提升了,“审稿意见还是蕴含着有价值的建议的”。

同行评审是一种基于互信的评审方式。作为学术刊物普遍采用的一种论文评审制度,一般由刊物编辑邀请论文所涉领域的学者评价论文质量,主编参考评价结果决定是否刊发。

学术期刊如何选择审稿人?审稿人基于何种标准评判一篇文章?同行评审流程怎样保障科研学术成果质量?围绕“基于信任的期刊同行评审”,来自细胞出版社的两位资深编辑和中科院的两位审稿经验丰富的研究员展开了探讨。

期刊编辑:多项标准挑选审稿人

朱昌荣是细胞出版社旗下能源期刊《焦耳》(Joule)的编辑,她透露了自己“确保不选错审稿人”的秘诀:先通过数据库搜索审稿人,然后再考察该审稿人对本刊文章标准的了解程度、发表文章情况、写作习惯、对研究方向的自信心等。她希望审稿人在审稿时,注重所审论文的原创性、数据和结论的科学性,以及能否影响和改变科技和现实世界,并且她要求审稿人在审稿中做到避嫌,如果认识作者要进行说明,审稿时客观公正并遵守科学伦理。

如何成为审稿人?作为常常在搜寻审稿人的期刊编辑,朱昌荣认为,具备相关研究背景和写作技巧,遵守科学伦理道德、有责任感、准时,以及为提升审稿速度和内容把控力而进行大量训练,都是审稿人不可或缺的。此外,最好有文章发表经验,这样就能从数据库中被“捕捉”;如果没有,积极联系编辑并告知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未发表的工作,也有“中标”几率。

审稿人:关注点随期刊而异

陈玲玲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近年来担任《细胞》等十余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她说:“高质量期刊对稿件的要求是一致的,作为RNA生物学领域研究者,我最关注突破性、开创性或者具备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文章。”

“我会接受熟悉领域和感兴趣文章的审稿邀约。”陈捷凯坦言,除了熟悉的领域,自己审绝大多数文章时会额外阅读相关文献,增加对该领域的把握并完整地进行审稿。“至于审稿时的关注点,会根据期刊档次而有所侧重,高端期刊要求文章概念上有所突破,其他期刊会考虑文章出发点和切入点是否新颖。”

在审稿意见中,陈捷凯会根据逻辑或论据中的缺点提出少量关键问题,目的是促进文章整体论述的完整。“将心比心,我通常会避免向作者提出技术层面超纲的问题。”因为作者可能要花半年时间去做实验来进行回应。

“可以从帮助导师审稿开始, 逐步成为审稿人。”陈玲玲说自己乐意做审稿人,尽管要花费时间,但审稿可以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增加对前沿领域的把握,提升对高水平文章的敏锐度。

陈捷凯建议,勇敢地直接发邮件给期刊编辑自荐。此外,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加深学术圈互信的基础上,获得审稿机会。

作者:信任审稿人的专业度

“信任很重要。”陈玲玲坦言,哪怕审稿人给出负面意见,也不能打嘴仗,她总会想审稿人是“为你好”,然后冷静思考一星期甚至更久,剥掉语言的外壳,思考审稿意见的深层含义,与团队讨论细节并利用数据支撑自己的论点,回应审稿人。

“被负面情绪影响研究过程不值得。”作为一位论文作者,陈捷凯表示,面对负面意见,他也会有一周的“冷静期”。从他的经验来看,大多数审稿人很专业,期刊编辑会选择对文章所属领域了解、有评判力的审稿人。

对于信任在同行评审过程中的作用,两位中科院研究员“心有灵犀”:信任建立在期刊编辑、审稿人和作者互相之间诚实的基础上,信任也需要长期耐心积累。

“一味地说好,或者一味充满戾气地攻击,都会阻碍信任文化的建立。”陈捷凯认为,同行评审要做到“一码归一码”,从学术上去评估,既没必要打招呼,也应摒弃敌视。(记者 唐芳)

关键词: 期刊论文同行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