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有充电桩,但设施老旧、充电时间长、油车占位等问题逼得车主不得不舍求远找快充桩充电。年来,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不断提升,大功率快充电桩更受青睐,一批早年建设的慢充桩渐渐闲置,有的常年不用沦为摆设,有的缺乏运维处于“掉线”状态。淘汰“僵尸桩”,普及体验更好的大功率智能充电桩成为不少新能源车主的期盼。

慢充桩体验差车主舍求远

家门口就有一排充电桩,可家住朝阳区天鹅湾小区的张先生每次充电都要去离家2公里的一个专用超充站。

谈到为何舍求远,张先生无奈道出缘由。原来,家门口的充电桩安装在小区的公共停车位区域,这意味着即便自己每月缴纳了固定车位停车费,前去充电还要按每小时2元计费。同时,这些充电桩都是较早建设的慢充桩,充满电基本要10多个小时,停车费加上电费很不划算。而且,由于缺乏专人管理,充电车位还常常被燃油车占用。

除了充电时间长、费用高,充电体验差也是张先生不在家门口充电的原因。“有一次我插上枪看到开始充电,就回了家。结果第二天来一看,不知怎么出现了‘跳枪’情况,结果白停了一晚上基本没充上什么电。”打那次之后,张先生放弃了在家门口充电。

记者来到张先生所说的天鹅湾小区充电站点看到,这里的一排慢充桩基本处于常年闲置状态,很多充电车位都已被燃油车占用。记者通过北京市公用充电设施数据信息服务台e充网查询,看到这里有多个充电桩的状态显示为“掉线”。

张先生所反映的情况并非个例。在位于朝阳区垡头地区的翠城馨园北区充电站,停车场内的一排慢充桩大多常年闲置。记者了解到,该停车场白天供临时车停放,以每小时2元计费,晚间则由固定月租车停放。在几个充电车位前,标注有月租车车牌号,显示均为燃油车车号。

此外,记者还走访了朝阳区蟹岛度假村、长楹天街,海淀区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密云区云湖时代会议中心等地,看到这些地方的慢充桩也存在着利用率低、显示“掉线”、油车占位等问题。

快充桩成公共充电主流趋势

为何很多早年建设的慢充桩渐渐成了摆设?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技术和认证部主任刘锴分析,我国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为,当前存在的一些“僵尸桩”主要是由于早期电动汽车规模较小和技术路线尚处于探索阶段时,充电设施的选型、选址和建设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有一定盲目造成的。

在新能源车主刘女士看来:“新建的一些快充桩不仅充电时长短,而且操作便捷,用户当然喜欢这样的智能化设备。因为慢充桩没人用,车场也把专用车位开放给了燃油车停放,形成了恶循环。”

年来本市建设社会公用充电桩的情况来看,大功率快充桩渐渐成为了社会公用补能的主流趋势,慢充则主要集中应用于个人私有充电桩以及居住小区内几家车主共用充电等场景。

e充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社会公用充电设施快慢充比为2∶1,快充为主的社会公用充电建设格局逐步形成。“大功率设备的建设趋势,与目前电动汽车的技术升级、电池容量提升的充电需求以及车主的需求相吻合。”e充网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慢充桩10余个小时才能充满电,大功率快充桩普遍1个多小时就能给车辆充满电量,有些甚至15分钟就能快速补能200公里以上。当前北京市各环路均以快充桩为主,尤以二环内及六环外突出,快慢充比达到4∶1。

“僵尸”桩升级面临商业化难题

这些早年建设、如今闲置的慢充桩该如何升级盘活?充电行业业内人士李辉分析,这需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用户需求、电容升级等问题。

从地理位置、用户需求角度考虑,处于商业区、公共收费停车场等区域的慢充桩肯定不符合用户的快速补能需求。但如果要更新成大功率充电桩,摆在面前最首要的问题是电网扩容,电容需要升级。而这也是不少运营商宁可让慢充桩闲置,也迟迟不升级的原因。

另外,慢充桩升级盘活后,能否接入价格更低的大工业用电,以及获得停车费减免优惠等,也是能否吸引用户的重要考虑因素。业内人士分析,散布在各处的“僵尸”慢充桩缺乏规模化利用的价值,完全靠市场化手段来盘活会有较大难度,需要以一定的鼓励政策吸引停车场、物业公司主动更新改造。(记者赵语涵)

关键词: 慢充电桩 快电充桩 公共充电 僵尸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