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张冬瑾】2022年3月15日,“国际舆论场中的‘北京形象’图谱”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研讨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同志出席并主持,中国外文局、中国日报、环球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全球化智库、艾利艾智库等高校、智库、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参会,共同研讨。

“全世界都可以相信北京”,已经从表象进入到认知层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表示,国际各方已经逐渐更新了从书中、从电影中对北京的理解。谈及北京名片如何“出新出彩”,姜飞认为应该积极研究北京名片的变迁,继续发现长城、天坛等传统北京名片的现代价值;同时,挖掘新名片现代价值传播的元素,持续赋能冬奥场馆鸟巢、水立方等相关故事,放大形成聚散效应;此外,可以参考“酷日本”这样的模式,继续深入打造“数字北京”这样的城市概念。

新闻发布会既是国家和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承担了政府事务“权威麦克风”的职责。例如,此前北京市精准防疫、大规模有序核酸检测等做法被国际主要媒体广泛转载和正面评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曲茹表示,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做的好,离不开北京市疫情防控发布会有效传播精准防控的“北京方案”,成为北京市民的定心丸,也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首都”形象。

讲好北京故事、构建北京特色国际传播叙事体系,要注重深挖每个活动或品牌的内在价值,注重经验的可延续性和可推广性。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期刊出版与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谭震认为,叙事包含讲故事,本身也可以是内容或者讲述内容的过程,既是动作对象也是动作本身,所以关于北京的关键词、关注点确实都是大IP。在海外传播效果较好品牌活动要持续做,要继续打造更多的金字号传播品牌。

研究北京的城市形象,也需要注重北京在世界舆论场上纵向和横向“双比较”的过程。中国日报国际传播研究室兼新媒体实验室主任沈斌曾带领团队对北京、伦敦、巴黎等城市进行研究,他认为巴黎某种程度上与北京很像,具有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功能,这本身就是优势,也是塑造北京城市形象可以参考的方向;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侧重关注北京科技创新、关注北交所成立,说明硬形象、软故事的结合模式对于未来打造北京的城市形象非常有帮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迪就如何评价工作效果提出看法,他认为量化评估传播效果的工作虽然庞大复杂,但还是有必要将北京市主导的工作同城市治理、国际交流合作这些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真实立体全面的北京,是可信、可爱、可敬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讲述北京故事还有各种层次的可能性。艾利艾智库副总裁廖政军认为,可以凝聚各位“微影响者”的声量,形成矩阵式的传播态势。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认为,北京的政务发布既有权威性又灵活变通,北京的国际传播工作独具特色。她还结合自身是社会智库的优势谈到,未来可以通过中方发起的交流合作机制“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建立能够链接北京优质资源的互动平台,并注重与媒体加强联动,助力讲好北京故事。

城市形象传播和城市治理都是当下讨论度很高的话题,这两者密不可分。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周亭认为,结合城市治理做好北京城市形象传播,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理念,包括“全球北京”的意识、平视的视角和平台的思维。另外,如何将北京的作为具象成为可以感知的北京形象,谁来讲述北京故事,怎样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新方式赋能现代传播形式,怎样评估传播效果,也是需要考虑的四个问题。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在总结发言时肯定了“全球北京”这一概念,并指出要全面、立体、持续地擎画“北京形象”图谱。北京在世界各大城市关注度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特别是刚刚过去的冬奥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国际传播到了一个重要转折点,带来新挑战。精准绘制2021年国际舆论场上“北京形象”图谱,通过加强和改进首都国际传播工作发挥资政价值。首先,“北京形象”图谱一定要展现出世界顶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其次,“北京形象”图谱要兼具全面性和完整性,在定性基础上加强定量研究、大数据分析,并全景呈现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视角中的北京形象;同时,描绘北京形象的方式要立体多元,可将北京的工作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符号、议题、形象、手法等;此外,要充分激活和汇聚各方智慧,联动专家学者、媒体、智库一起持续努力擎画图谱。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致力于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国叙事、话语和战略传播体系,是国际社会各方人士形成理性客观中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北京历史文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和谐宜居四大叙事场景中的北京故事,传播最新、最美、最好北京,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宝贵的北京样本。

关键词: 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