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品大市场】
光明日报记者 冯帆 宋喜群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盟
【资料图】
“5公里内制成品,12小时定制交付,10分钟上高速,40分钟到机场”……日前,记者走进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大集镇义茂华服生产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全自动拉布机匀速铺展绸缎,激光切割机精准雕琢传统纹样,工人们在流水线前仔细拼缝、压褶与熨烫。
在这里,从布料生产到裁剪锁边包装全链条覆盖,每件华服均达到出口标准。“目前,我们的马面裙配套设施日均产能千余条,可以帮助本地电商严格把控马面裙质量,使电商企业不再将高端汉服及马面裙制作放至外地生产。”企业负责人安茂义介绍。
20世纪80至90年代,曹县安蔡楼镇、大集镇一带已有部分村民从事影楼布景绘制与摄影服装制作,为当地埋下了服饰产业的种子。后来,这里变成了摄影和演出服饰的生产基地。2009年,大集镇丁楼村村民任庆生、周爱华夫妇开设网店销售影楼服饰,生意越做越大,吸引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触网”创业。
正是从这一刻起,电商将曹县与时代浪潮紧密相连。2020年,曹县大量演出服生产商迅速转型,开始大批量生产汉服。后来,曹县将流量转化为资源的留量、产品的销量和发展的质量,让汉服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据统计,全国每卖出两件汉服,就有一件来自曹县,汉服已成为曹县一张耀眼的名片。乘“电商风”,迎“汉服潮”,曹县已构建起集原创研发、设计制作、网络营销于一体的完整汉服产业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基础生产向高端定制的重要跨越,产业能级持续提升,集群特色日益鲜明。
在此过程中,3D打印、5G、AR以及生成式AI等智能技术已全面融入产业生态,向上赋能产品研发与创新,向下支撑商业运营与推广,持续为汉服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如今,曹县拥有汉服企业2753家、网店15405个、汉服线下体验店224家、从业者近10万人。
一业兴,百业旺。随着曹县汉服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和文旅融合的聚变效应逐渐显现。为此,曹县创新性开展汉服“七进”系列活动,助力汉服产业持续“出圈”、加速“出海”,让更多人能够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服饰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不久前,曹县大集镇姚集小学六年级的师生走进“穿越大唐”汉服文化体验基地,开展了一场以“汉服为媒,文化为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教师苑俊秀希望让学生通过了解汉服,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悟。
当前,曹县凭借成熟的服饰生产底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一场从“衣冠华夏”到“萌宠装扮”的产业跨界正在这里悄然上演。从业者们抢抓精细化养宠趋势,将汉服元素巧妙融入宠物服饰设计,年均生产销售宠物、玩偶衣物上万件,宠物服饰订单实现“从无到有”。
一根网线,将曹县与广阔世界紧密相连;一股“国潮风”,激活了这座传统农业县城的产业基因。从摄影服、演出服到汉服的迭代升级,再到宠物服饰的跨界破圈,曹县用一针一线织就了产业升级的清晰轨迹,也铸就了以“小产品”撬动“大市场”的发展“密码”。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7日 15版)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