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随着气温不断升高,人们衣着轻便,民众出行需求强烈,各类扒窃犯罪呈抬头迹象,榆阳警方梳理分析扒窃案特点,总结该类案件发生的三大“症候”,针对性地提醒市民防扒注意事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窃贼:这些时间点,我最喜欢活动。

民警提醒:财不外露,不凑热闹。

7月2日10时许,一居民在红山路便民市场买菜时,装在包内的一部手机被盗。

扒窃犯罪在夏季最为活跃。天气晴朗,出行人数大增,人口的密集流动,为扒窃分子作案创造了“可乘之机”。此外,夏季人们衣着单薄,扒窃分子易于行窃。

1、扒窃一般发生在白天。一般而言,夜晚的普通发案率高于白天,但扒窃犯罪恰恰相反,大多发生在白天。主要因为白天人们外出机会相对更多,人员聚集场所更多,因而也为扒窃分子提供了更多的下手机会。

2、扒窃犯罪紧跟时间节点。双休日、节假日正是人们消费的高峰期,扒窃分子喜欢利用人们忙于购物、旅游和探亲访友,随身携带钱款较多的机会作案。每天上下班、上下学高峰期,由于时间有规律易掌握,因而公交车上及车站等地方人多拥挤,扒窃活动极为猖獗。

二、这些地点,我经常逛。

民警提醒:眼观六路,留意左右。

7月17日20时许,一居民在南门口附近逛街时,发现口袋内的钱包被盗。

凡是人员流动较频繁、钱款财物较集中、防范较弱的地方,扒窃分子就比较活跃、发案率就高。

1、商业闹市区。主要包括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医院、餐厅等。这些地方人员密集甚至杂乱拥挤,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挑选商品、接受服务、讨价还价,扒窃分子极易“混水摸鱼”,乘人不备下手。

2、交通枢纽区。主要是指车站等地,这些场所往往人多且流动性大,旅客一般都带有较多钱款和行李,因而也是扒窃分子看好的作案场所。

3、公共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工具空间狭小,人员密集,扒窃分子便乘虚而入。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乘客流动性极大,人流高峰规律性出现,车内拥挤噪杂的局面,使扒窃分子不仅易于作案且易于逃窜,因此常成为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

三、这些人,我最喜欢“下手”。

民警提醒:提高警惕,守望互助。

7月12日13时许,一居民在金沙路金阳小区北门乘坐公交车,发现装在口袋内的一部手机被盗。

扒窃分子一般不会盲目下手,在作案前会详细观察,选择警惕性不高,且可能带有较多钱财的人下手。下列人员较易成为扒窃分子行窃的对象:

1、妇女、老年人。妇女经常进行购物,一般身上携带有较多现金。在购物中又专注于挑选商品、讨价还价,警惕性低,加之被发觉后由于大多女性胆小、反抗力差,极受窃贼“青睐”;老年人年纪大,手脚不灵便,反应较迟钝,也极易成为小偷的作案对象。

2、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有的扒窃分子专门选择携带行李较多的单身乘客或财物外露的乘客行窃。因携带行李较多的单身乘客对财物照看难免不周全,往往顾此失彼;财物外露的乘客疏忽大意,缺乏防扒经验,所以这两类人易被扒窃分子盯上。

来 源:指挥中心

撰 稿:任 婷

编 辑:蒲 娟

审 核:杨奋祥 折子瑞

编 审:李锦飞

关键词: 公共交通 讨价还价 挑选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