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日报】
伍贤畅(右三)与巡回法庭同事上门为群众服务(资料照片)。记者 刘曌琼 摄
【资料图】
在紫阳县人民法院有这样一位法官,他勇于伸张正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善于调解纠纷,坚持寓“情、理、法”于工作中;处处为群众着想,把庭审搬到院落、村委会……法庭内外,他是平衡“法”与“情”的暖心法官,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只要说起他,群众都会称赞他是“群众身边好法官”“调解好把式”,他就是紫阳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洄水人民法庭庭长伍贤畅。
伍贤畅扎根基层近30年,坚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的服务宗旨,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被授予“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省法院办案标兵”等荣誉称号。2021年,伍贤畅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官”。
“一碗水端平”的公道法官
伍贤畅的微信名叫“一碗水端平”。
7月22日,记者见到伍贤畅时,他正通过微信和当事人沟通“云调解”事宜。说起微信名的由来,伍贤畅告诉记者:“公正公平是法治的生命线,‘一碗水端平’是群众对公平公正最朴素的理解,起这个微信名是提醒自己要谨记并恪守这个原则。”
这些年,在办案中,伍贤畅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做到不偏不倚,保持中立,秉公办案。在纠纷调解中,伍贤畅总是以最大限度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伍贤畅曾办理过一起农民工索要工程款的纠纷案,当时该工程项目已竣工,在无法联系被告的情况下,为了让农民工顺利拿到劳动报酬,伍贤畅带领干警多方奔波、查找,找到施工方。最终,原告、被告双方达成协议,农民工顺利拿到了被拖欠的工程款。
“我至今难忘,他们拿到工程款后,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迟迟不肯松开。群众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这也是我坚守基层的意义所在。”伍贤畅说。
基层法庭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农村发生的各类案件中,邻里纠纷和家庭纠纷占了绝大多数。如何让事件尽快平息,让双方心服口服,不让小事演变成大案,是伍贤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这些矛盾纠纷看似是‘小事’,却都关乎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当法官就得一碗水端平,秉承公心调解矛盾纠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问题。”伍贤畅说。
“四性”调解法让当事人“零投诉”
“既说法理,又讲人情,要让群众感受到法律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在伍贤畅看来,法官办案要平衡“法”与“情”,才能实现案结事了,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2020年,伍贤畅承办了一起房屋腾退执行案件,被执行人抵触情绪较大,强制执行难度大。
伍贤畅充分平衡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利益,多次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并耐心细致给当事人释法析理、做思想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当事人终于同意自行腾退房屋。在了解被执行人实际经济困难后,伍贤畅主动垫付搬家费,帮其解决难题,案件也得以圆满解决。
调解最难之处就是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如何既解决纠纷,又使当事人之间消除隔阂?通过多年实践,伍贤畅摸索出独有的“四性”调解法,从案件“可能性、必要性”入手,“持续性”做当事人思想工作,以“灵活性”解决问题。
从业以来,伍贤畅办理的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9%,调解率超过80%,他所办案件至今仍保持着当事人“零投诉”的记录。
今年,紫阳县人民法院成立了“全国优秀法官伍贤畅工作室”,很多群众来到法院,点名找伍贤畅团队处理案子。今年上半年,伍贤畅团队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522件,调撤率达87%,无一上诉缠访案件。
伍贤畅告诉记者:“办案子多了,可能记不住每一位当事人,但只要在田间地头碰到老乡,他们都会远远地和我打招呼。那一刻,我觉得再辛苦都值得。”
为民解忧办实事的贴心法官
扎根基层法庭,伍贤畅先后在洄水、蒿坪两个基层法庭担任了26年的庭长,他的足迹遍布田间村落,每一个案子都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伍贤畅总说,法官的工作要得到群众的认可,靠的不仅是高超的审判技巧和逻辑严谨的裁判文书,还要做到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紫阳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为减少当事人诉累,伍贤畅不辞辛苦上门调解,翻山越岭巡回办案,将法庭搬到当事人家中、农家小院和村委会,最大程度方便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负担。有些地方,车只能开到村委会,更多时候他要靠坐摩托和徒步才能到当事人家里。
在一起聋哑老人诉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案件中,因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了不让老人跑路,伍贤畅翻山越岭来到老人家中。在伍贤畅的劝解下,最终,几个子女共同承担了赡养老人的义务。整个案件中,老人没有去过一次法院,而伍贤畅往村里跑了五六次。
每年春节前后是伍贤畅最忙的时候。农村外出务工回来的人多,到法院立案的人也多,案子如果不及时处理,一耽搁又是一年。正月里,伍贤畅一天最多接了8个案子,从早上8时一直忙到深夜。
“群众的信任往往很简单,就是看你能不能替他们着想,维护他们的权益。”伍贤畅感叹地说。
(记者 刘曌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