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20日,陕西石泉县前池河,村民谭福全和3个孩子正在河岸边淘金,忽然,沙篓里出现一条金灿灿的虫子!


【资料图】

二女儿谭可春大声惊叫: “爸!快来看!这里有一条金虫!”谭福全连忙抓起虫子一看,居然是一条金蚕!更让他惊喜的是,除了金蚕,他们还发现了几枚五铢钱。

一家三口拿着宝贝喜滋滋地回家,3个孩子嘴里不停地炫耀着他们挖到的那条金蚕,很快就惊动了左邻右舍。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围过来,想要看一看谭福全淘到的那条金蚕。

谭福全小心翼翼地将金蚕揣在手掌,然后展示在村民面前,生怕把这宝贝摔坏了。村民们啧啧称叹,这条金蚕做得太逼真了,除了颜色和真蚕不一样之外,造型竟然比真蚕还要生动可爱!

石泉县谭家湾是个富饶之地,不少村民在这块宝地淘到了很多宝贝。不过,淘到金蚕却是第一次,这可是个新鲜事!很快,这件事情就传遍了十里八乡。

第二天,县领导和干部一起,走进了谭家,参观这条金蚕。县干部看过这条蚕之后,也是叹为观止,他严肃地交代谭福全,说这条蚕品质不凡,没准是个文物,让谭福全好好保管,不要弄丢,也先别拿去卖,等到专家鉴定过后再作打算。

当天晚上,县广播电台报道了谭福全挖出金蚕的消息。一时间,文物贩子踏破了谭家的门槛,争相抢购谭福全手中的金蚕。甚至有人出价近万块,让他割爱。

1984年的1万块,是什么概念呢?有专家研究表明,那时候人人羡慕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255万的财富!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可是天大的诱惑!

不过,谭福全并没有为金钱所迷惑,他谨记着县领导的话,金蚕不能卖!万一是文物,那是要上交国家的。

不过,惦记这条金蚕的人太多了,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谭家一家老小虽然为捡到宝贝而高兴,但也因为平静生活被打破而忐忑不安。

几个月后,谭福全终于坐不住了,他决定去西安一趟,让专家鉴定一下这条金蚕到底是不是文物。

1985年9月23日,谭福全去堂妹家借了50元路费,在县领导的指引下,前往陕西省博物馆,把金蚕交给了专家。

专家初步鉴定,这件金蚕为文物。谭福全表示,既然是文物,他就无偿捐献给国家。博物馆领导对谭福全的义举十分感动,立刻奖励了他70块钱现金!

当领导了解到他是借钱凑车费来到博物馆后,又补贴了他30元车费。把金蚕上交给国家后,谭福全一身轻松,觉得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金蚕鉴定结果出来后,专家们大吃一惊!原来,这条金蚕是出自西汉时期的文物!专家将其命名为“西汉鎏金铜蚕”。此蚕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重0.01千克。

同时,这条蚕在做工之精细,也让专家叹为观止!金蚕全身首尾共计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都做得十分完整。

金蚕的体态栩栩如生,它仰着头,就如现实当中的老熟蚕在昂首吐丝。它的颈背部、腰背均有精致的刻文,尾部微微向背部翘起,仿佛在蠕动。

如此精致的蚕,到底是采用什么工艺制造呢?专家分析后解释,此蚕开创性地使用红铜打造,外加鎏金工艺,这种制作工艺,实属国内首创。

其实,鎏金工艺的制作手法十分繁杂,首先把金箔剪碎,再按照严格的比例融于汞,接着把混合物涂抹在物品表面,最后还需要用加热的方式将汞蒸发,剩下来的就只有熠熠生辉的黄金了。经过如此繁复的处理方式,才成就了如今埋葬千年后依然魅力不减的鎏金铜蚕。

那么,这条金蚕是为什么出现在池河边?这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呢?

专家猜测:西汉鎏金铜蚕极有可能是古人的陪葬品,寓意重生。当然,金蚕也可能是古人活动举行养蚕活动时的纪念品,寓意养蚕大丰收。

西汉鎏金铜蚕出土的谭家湾遗址,位于池河东岸,南有洪河,北有汉王城,与郭家坝遗址、万家堡遗址相近。

这里出土了一大批文物,属于城邑遗址,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在这块宝地挖出金蚕,就合情合理了。

西汉鎏金铜蚕作为国内首次发现的鎏金蚕,它的发现说明了石泉地区在汉代的养蚕活动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鎏金工艺的发展也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这为我们研究汉代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

据《石泉县志》记载,在古代,当地的养蚕业十分兴盛,鎏金工艺的发展也日趋成熟,为工匠制作鎏金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文化土壤。

到了汉代,不但养蚕业达到了高峰,就连丝织业也突飞猛进。有不少官府经营的蚕丝大作坊,规模高达几千人,生产出来的丝织品款式多样,品质上乘。

西汉时期,国内丝织品已经走向世界,远销海外,这就是著名的中国通往西域的商路,历史上称“丝绸之路”。

西汉鎏金铜蚕的出现,是我们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西汉时期,人们不仅善于养蚕,丝绸贸易也十分繁荣,西汉皇帝为了嘉奖养蚕大户,命人制作了一批金蚕作为赏赐。如此说来,这只“金蚕”属于皇家御品,难怪品质不凡。

金蚕流传至今,仅存4只,弥足珍贵,是以,西汉鎏金铜蚕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存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最后,让我们为金蚕的发现者谭福全无私献宝的行为点赞吧!

关键词: 叹为观止 丝绸之路 专家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