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10年国庆长假的后期,孩子想去户外活动,我决定带他去爬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又一次向着西楼观出发了。

西楼观与楼观台相距大约五里,因道祖老子长眠于此,这里便与说经讲道的楼观台产生了关系,当地人称西楼观。但是,这边游客极少,因为尚未成规模地进行旅游开发,山林还是原来的山林,小路还是原来的小路,岩洞还是原来的岩洞,溪流还是原来的溪流,几乎没有人为开发的痕迹,是纯自然的一脉山峰,海拔也不是很高,且离县城较近,所以,这里总是我们郊游踏青,登高赏绿的首选,并乐此不疲,屈指算来,已有十多次光顾西楼了。但每次都有新内容,每次都有新感觉,今天就是想来体会它的秋风秋景,秋色秋韵。

顺着东边的小村步行,过了那座写满岁月沧桑的小桥,便来到了山脚下,开始爬山前,我们临时改变了路线,不再从北坡的大路绕行,想另辟蹊径,向左沿着小溪边探路,然后钻过森林的空隙攀向山顶,意欲获取别样的成功滋味。没走出多远,就见到“周老子墓”,有院落,有墓碑,有墓室,有专供祭祀的香炉。遥想两千多年前,老聃先生一路劳累,讲说完倾注丰富人生哲理的道德经之后,选择了这处风水宝地来休息,与青山绿水永远相伴。背靠大山,坐西向东,脚下流水潺潺,四周草色青青,真可谓依山傍水,地灵人杰。

天高云淡,骄阳依然,但却不是时时可见,因为树木早已遮天蔽日了,走在这样的环境下,倒有些阴冷之感,秋日的烈炎被完全排除在高山之外了。偶尔从树叶的缝隙里照射下来一缕缕银光,形成一根根垂直的光柱,与那一棵棵顶天的青松并肩站立,相互媲美,只是或明或暗罢了。山坡上以松树为主,各种果树也极多见,全是自生自长的野树,无人栽培,却也茂盛,还将成熟的果实挂在枝头,骄傲地昭示着自己的顽强与个性,寂寞地演绎着自己的春华与秋实。最耀眼的是火红的柿子,点缀在矮山边的一片绿色中,站在树下,被柿子压弯的枝条就横在面前,一个挨着一个,一个串着一个,晶莹剔透,娇艳欲滴,看着就让人眼馋嘴痒,真想摘下几个来品味新鲜。继续攀登,遍布在山崖边的便是野酸枣、野核桃、野葡萄、野板栗、野枸桃、野猕猴桃等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小果实。直到山顶,一路上都有野果沿途伴随,不由得想试试身手,尝尝野味,是苦涩,还是甘甜,是辛辣,还是酸触,只有尝过的人才是真正知道的。

山径崎岖,坎坷密布,没有成形小路的踪影,只能隐隐约约寻见行人留下的足迹,有信仰的人还在沿路的树木上系着红绳子,也起到了爬山方向的标示作用,因为遍地落叶,一片模糊,让人难辨东西。洒满地面的落叶,层层叠叠,大小参差,那是新叶压着旧叶,今年压着去年,覆盖着地表,滋养着根部。在山体的断层处,野草就茂密的生长出来,与松柏一般碧绿,我估计它们也是四季常青的吧,尤其是那野韭菜的外形,和我们食用的栽植韭菜几乎没有差别。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在那一片片的绿丛中间,绽放着一簇簇金黄色的野菊花,它们与家里盆育的菊花相比,虽然花朵稍小,颜色略淡,但花瓣遒劲有力,傲视群芳,在山野中独自演秀,在冷风中昂首挺立,尽管无人欣赏,无人理睬,它依然要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大约是也要不辜负这草木一秋吧。

临近西楼的山顶了,我们终于见到了灿烂的天空,秋日和煦的阳光温暖着人心,照亮了山路。孩子激动得向高处跑去,我回首来路,体会今天曲径通幽的行程,感慨那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古语。静穆的山林没有一丝声响,甚至连一声鸟鸣亦难耳闻,但是一步步的攀登却让我听到了山野中的秋风颤音,听到了寂寞中的绿色呼吸,听到了大自然无声的季节更替,生命不息

关键词: 还是原来 道祖老子 天高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