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陕北大地处处谷黄果红,好一派丰收图景。

驱车行走在安塞区的山山峁峁、沟沟坎坎,一座座明亮的新型日光温室大棚里,却是椒绿茄紫,黄瓜条顺,西红柿鲜红……


(相关资料图)

“已经上市一段时间了。前几天刚卖了一茬,这两天马上又能摘了。”在安塞区镰刀湾镇杨石寺村,今年52岁的大棚种植户贺文祥指着他家已经红彤的西红柿高兴地对记者说,他家今年种的西红柿是新品种,口感特别好,又沙又甜,洗一洗直接就可以当水果吃,卖得尤其好。

走进杨石寺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座座整齐的果蔬大棚,在秋阳的照耀下格外耀眼。贺文祥说,这些大棚可都是村民的“聚宝盆”“生钱盆”。

贺文祥和老伴正在大棚里打掐西红柿枝蔓。一米多高的西红柿枝叶繁茂,一嘟噜一嘟噜西红柿果实红红绿绿点缀其间,惹人喜爱,大一点的一只手都握不住。

“这一棚总共栽了1900多株苗子,每株苗都能结二三斤西红柿,现在市场价格3元1斤,比种地效益要高得多。”贺文祥说,大棚西红柿其实并不好种,特别是冬天,天一冷,容易出毛病,他自己也是边学边种,种的时间长了,经验多了,西红柿出的毛病就少了,收入也有保障了。

贺文祥说,这一块尤其要感谢区镇两级农业技术员的帮忙,总是定期上门,一个棚一个棚地进,给菜农手把手地教技术、做指导。“帮了我们大忙了,真的很感谢。技术员都是定期地来,来得也勤。再一个,只要谁家的大棚蔬菜有点问题,一个电话,技术员很快就到了大棚里。”贺文祥说,用咱老百姓的话,就是特别“好使唤”。

贺文祥告诉记者,他家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如今都长大了成事了,在临近的靖边县城生活。“孩子们过得都不错,前些年儿子还要把我们老两口接去城里住,可我们俩都才五十来岁,不算老,还能好好干几年,所以就继续留在了村上务农。”贺文祥说。

再年轻些的时候,自己也曾经是村上数一数二的种地“好把式”,但是那时候种地收入相对少些,一年挣不了多少钱,顾全家温饱还可以,多余的钱就没有。孩子们上学需要钱,他和婆姨(陕北话,指妻子)就常年外出揽工,纯靠苦力拔挣一家人的开支钱,日子过得紧巴也辛苦。

2017年,杨石寺村开始修建大棚,“老庄稼人”贺文祥因为在村上威信好,人又踏实能干,所以就被叫回村领头种起了大棚。

“刚开始种大棚那一年,实在是没技术没经验,我们就到处去讨教,去大棚种得好的村参观,跟着区镇技术员学习。”贺文祥说,“在土地上下了力气出了汗水,就会有收获,那一年我的一棚洋柿子(陕北话,指西红柿)卖了万把块钱。”

尝到甜头的贺文祥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第二年他又多租了1个大棚。“先种西小瓜,卖完了再种洋柿子,洋柿子卖完再种绿叶菜。一年轮茬上,一块地能挣几回钱。”贺文祥说种地他是老本行,种了一辈子地,翻地、育苗、种植、除草、施肥这些农活他是越干越有劲,虽说年龄慢慢大了,身体倒是越干越精神。

在贺文祥的带动和区镇村的推动下,杨石寺村的大棚由刚开始的7、8棚发展到现在的22棚,种植品种也从黄瓜、豆角、绿叶菜增加到西红柿、辣椒、西瓜、小瓜等10多类,大棚蔬果成为村上重要的致富产业之一,大棚种植户的光景一年比一年过得红火。

“我们村这几年大棚蔬果已经种出自己的品牌了,商贩都是直接到村上来收购,卖一次就能卖个千儿八百,1个棚一年纯收入都在5万块以上。”说起收获的日子,贺文祥喜上眉梢。

“农民的好日子是种出来的,现在农村发展产业、农民种地,国家都有好政策扶持,我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就能挣到好钱,干起来有劲头,花起来也有底气。”贺文祥笑得欢快,说他和老伴还要好好再干上几年,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让生活更上一层楼。

记者/李青梅

责编/贺旭

审核/高琴

监审/张春生 刘颖

关键词: 农业技术员 数一数二 千儿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