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寒风凛冽、积雪成冰。石砭峪保护站站长杨振和同事沿着监测路线,踩着积雪一步一滑走到管辖区域一棵油松树下,“这次咱们把红外相机固定在这棵树上,争取多拍到一些新发现的羚牛活动影像。”杨振有点喘息地说。
牛背梁早晨的云海 郭朋勃/摄
当天,在秦岭另一侧的北沟保护站,职工们正在整理松材线虫病的监测数据并录入分析。“松材线虫病的监测工作已进入尾声,新的一年,我们要把自然保护工作做得更好。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对周边群众和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最好的新春祝福。”北沟保护站站长郑怀文说。
【资料图】
杨振告诉记者,近期保护区很多工作人员刚刚“阳康”,身体还处于恢复期,但保护区的巡查监测、森林防火等工作一刻也没延误,每位工作人员都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着这方青山绿水。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40个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也是以保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秦岭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和发展秦岭羚牛等野生动植物资源,近年来,保护区注重数字化建设,人防与技防相结合,资源管护实现了智能化升级。2022年,保护区对现有的“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提升改造,打造了全新的“数字化牛背梁系统”。新建野外视频监控塔6座、八棱杆立杆式人为活动及野生动物智能监测系统10套,购置监测设备48台(套),重点地段重点物种实现重点监测。保护区首个无网区域智慧化检测试点项目落地,首次开展了管护区境内环境气象因子的自主监测。
每隔3—6个月,保护站工作人员对野外布设的红外相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采集分析拍摄的数据,优化改进红外相机监测点位,更好地发挥红外相机全时段监测功能。“巡山是我们的基本任务,进山巡护要排查危害资源的险情,还要及时通过动物粪便和其活动痕迹来判断近期动物活动的种类和数量,收集第一手资料。这两年来,巡护设备大幅度改进和提升,空中无人机和红外相机等高科技设备的运用,让我们的‘眼线’更多了,工作更便捷了。”杨振说,石砭峪保护站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了秦岭羚牛、斑羚、野猪、黄喉貂等野生动物,掌握了更多一手监测数据,对调整巡查重点和范围,更好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数据支撑。
牛背梁保护区自然环境越来越好,羚牛数量由1980年的78只增加到现在的350多只。保护区已成为展示秦岭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公众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课堂。2022年,牛背梁保护区开发自然笔记、生态摄影、样方测量、小小解说员等自然教育新课程,与陕西自然博物馆、虫研所、泛美国际教育等机构合作,在北沟自然体验基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40余次。2022年牛背梁保护区荣获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称号。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冯璐 马宇
监制|赵侠
制作|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