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麂(jǐ)是鹿科麂属类动物中最小的种类,出生幼崽体重1公斤左右,成年体重也只有10公斤左右,是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小麂,也被称为李维斯麂、山羌、羌仔、麂子、黄麂,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国东南地区的鹿科物种,它的名字来自于19世纪自然学家约翰·里夫斯。它最早的化石距今约300万年。
>>胆小谨慎独居者
(资料图片)
小麂通常是红褐色的,雄性的面部中央有—个大写的“Y”,额部有自鼻端扩散延至角柄的两条黑纹,有短角,通常为10厘米或更短,嘴前端长有约5厘米长的獠牙;雌性无角,额头上有骨质的肿块,前额有自鼻部延至头顶的黑纹所形成的一小片黑色区域,与盾牌相似。
小麂群体间接触较少,是一种喜欢独居的蹑足动物。雄性和雌性都保卫自己的小领地,只有在求偶和哺育幼崽时才会临时组合在一起。一天当中,小麂卧地休息所花的时间最多,约有一半时间卧地休息,但闭眼睡眠的时间很短,叫声独特像犬吠。
小麂生性胆小谨慎,站立时往往处于警戒状态,双耳竖起,眼睛盯住异常声响处,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受惊奔跑。小麂群体之间接触较少,游泳水平高,非常灵活,逃跑也是它们主要的防御形式。
>>一早一晚活动
小麂常在清晨和夜间行动,白天躲起来睡觉,不敢见人。活动高峰在清晨5-6时和晚上18-20时。活动高峰期间,主要从事取食活动,寻找和采集幼嫩的植物枝叶。卧地休息时也不闲着,会反刍食物。
它们以多汁的嫩芽、真菌、浆果、草和坚果为食,每次采食量很少,仅一两片叶子,采食小灌木和较大草本植物时也仅仅采食几片嫩叶,是一种典型的嫩食性鹿类。
在小麂的食物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科:蔷薇科、百合科、杜鹃花科。冬季的小麂几乎每个胃内都有种子和果实,特别是油茶的种子和橡子。
>>依靠气味相互沟通
小麂的标记方式可分为3种,分别是用面腺(包括额腺和眶前腺)、尿液和粪便来标记。进入发情期后,个体的标记行为变得频繁,雄性个体主要以面腺进行标记,在个体低头标记时,通常用翻开的眶前腺蹭地,而用额腺标记多见于在标记树干、围栏等物体时。雄性个体标记树干时,个体先用鼻端不断轻触并嗅闻树干,直到树干被蹭得潮湿时,再用额头蹭顶树干,此时额腺略微张开。
雄麂是根据被标记物的高度选用不同的腺体标记的:在地面标记时,绝大多数用眶前腺;而对树干、围栏等与个体身高接近的物体标记时则选用额腺,像雄麂对高于身高的栏杆标记时,后肢站立,前肢离地,整个身体立起,仰起头,努力用眶前腺去接触栏杆进行标记。因为标记物高度不同,雄麂选择较省力而实用的腺体完成标记行为。
雄性经常对雌性尿液进行嗅闻,嗅闻后出现典型的卷唇反应,即头部抬高,上唇反卷,皱起鼻子,裸出牙龈。小麂很奇特的是繁殖没有明显季节性,全年均可繁殖。小麂的怀孕期为6.5—7个月。雌性小麂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已经性成熟。雄性小麂则约九个月达到性成熟。
小麂就像林间精灵穿梭在陕西的山林间,大多时间很安静,偶尔会吠叫和相互绞杀,在残酷的自然界中坚强地繁衍生息。 杨艾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