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 , 新明泥塑非遗工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凤翔泥塑设立。坚持走“小泥塑大产业”发展策略,大力推行“非遗 + 创意 + 旅游 + 研学 + 农户”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工坊下属加工生产农户68户,对口帮扶脱贫户11户,工人35名,开发设计创作新的泥塑品种60多项,年产泥塑等各类手工艺品10多万件,年度接待国内外游客11万余人次。工坊已培养了300多名学徒,解决就业总数118名,安置脱贫户及残疾人就业6人,带动从事相关产业脱贫群众46名,助力人均月收入达到4500元,让凤翔泥塑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实现了凤翔泥塑从“泥耍货”变身“聚宝盆”的华丽转变。
新明泥塑非遗工坊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传承创新上下功夫,创新了一套胡氏泥塑摔不烂泥塑制作工艺,开发设计创作新的泥塑品种60多项,在疫情影响下,坚持开发拓展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以“非遗横向联合嫁接、产品生活化和多样化、规模生产、全民消费、旅游研学”发展模式。
新明泥塑非遗工坊内部展示厅
(资料图片)
一、持续投资加强建设
2020年至今,工坊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中国“泥土文化馆”和凤翔泥塑研学体验中心项目、改扩建2000多平方米生产教学场地、购置200多套研学体验设备、设计定制泥塑脸谱等非遗体验学习包20000多份,实现单次接待800至1000人体验团队的目标。
新明泥塑非遗工坊外景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为方便市场管理和品牌维护,工坊申请注册“胡新明泥塑”商标,对原有的“凤翔泥塑”品牌进行进一步保护,目前已注册获得30多个创新泥塑产品的版权证书。工坊注重调整手工艺人和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关系,将销售产品按生产质量和品质,分为普通类、精品类和收藏类三种,细化市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新明泥塑非遗工坊带头人胡新明展示上色技艺
三、提升产品包装质量
工坊利用新材料亚克力注塑等和新技术对泥塑产品包装进行升级,创新出中小型便携伴手礼手工艺品作品,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新的包装设计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相关作品获得中国旅游商品设计创意大赛银奖。
新明泥塑非遗工坊传习场景
四、与时俱进创造创新
工坊与全国30多所中高院校合作,开发凤翔泥塑相关非遗衍生品和文创作品,先后推出虎彩、祥虎等系列文创作品,包含抱枕、水杯、笔记本、围巾、眼罩等十余件作品,获得陕西文创大赛创意奖。工坊成功把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卡通3D艺术结合起来,2021年应邀创作的巨型泥塑牛“盛世华彩”成为西安市全运会和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牛年春节的地标景观和网红形象;2022年应邀创作的大型泥塑作品“招招虎”进入宝鸡市艺术中心广场的主题打卡地。“盛世华彩”彩牛和“招招虎”相关产品深受欢迎,一度一物难求。工坊做到与时俱进,新品不断,产品常常受到媒体争相报道,订单络绎不绝,使凤翔泥塑真正“火”了起来。
新明泥塑工坊组织女职工参与全县泥塑绝活大赛
五、注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近年来,工坊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聘请产品设计专业和外语专业的本科大学生,依托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六营泥塑村,积极拓展研学旅游发展空间。2020年,工坊投资15万元和陕西师范大学团队合作开发了凤翔泥塑AR、AI、VR教学先进技术,为传承凤翔泥塑打基础。目前,工坊培养了300多名学徒,为2300多名实习学生、残疾人等授课120多课时,解决就业320多名,带动相关毛坯产业、原材料供给、包装生产、网络销售等就业人员120名,推动人均月收入达4500元,使凤翔泥塑更好地融入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工坊下属加工生产农户68户,对口帮扶脱贫户11户,工人35名,年产泥塑等各类手工艺品10多万件,年度接待国内外游客11万多人次,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农林科技大学等全国32所小中大专院校师生定点实习教学基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