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年过六旬的张安辉是兴平市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却不懈追求着自己的艺术梦。一辈子在泥中摸爬滚打的的他,赋予自家田地的泥土以灵性,成为一件件造型别致、活灵活现的人物塑像。“庄稼地就是我的‘工作室’,我把作品放在地头,就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乐趣。”张安辉说。

横架在渭河两岸的兴户大桥是连接兴平市、户县往来群众的重要通道。在紧邻大桥的兴平市庄头镇南八一村一处县道旁,一片庄稼地头搭着一座简易凉棚,里面坐落着大大小小数尊泥塑,有神话人物,古代仕女,外国美女。塑像虽然略显粗糙,却流露出些许质朴,加之地处农村,蕴含的“艺术气息”和新奇,时常引来过往司机驻足观看,啧啧称赞。

做这些塑像的“能人”叫张安辉,是南八一村土生土长的农民。4月12日,华商报-二三里资讯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跟其他村民参加存上的公益除草活动。脱下草帽坐在凉棚里,67岁的他向记者介绍了和雕塑结缘的故事。

“兴许是家庭熏陶,由于家里好几个亲戚喜欢绘画和书法,我从小也非常喜欢绘画。那时候条件差,省吃俭用也要买这方面的书籍,尤其喜欢画牡丹。”张安辉介绍,高中毕业后他便回乡当了农民,但绘画的受益一直没有落下,曾经去西安摆过画摊,也做过小生意。

由于农村条件限制,张安辉用油画技法画牡丹,颜料都是去西安美院附近买,为了省钱,他就以农村常见的三合板作为画布,一幅巨型牡丹图,通常三五天就能完成。“我这人没有其他爱好,也不抽烟打牌,绘画和弹琴是我仅有的爱好。”张安辉介绍,两年多以前,他突然对雕塑有了兴趣,于是就地取材,农闲时便挖一些地里的黄土打坯,制作人物骨架的材料就是村民废弃的砖头瓦块。说起雕塑人物用的眼睛,张安辉笑着说就是旧衣服上的纽扣,“都是自学,开始不得要领,慢慢也掌握到一些诀窍,于是便在自家庄家地头搭了凉棚,完成的作品都放在里面供人观赏。”慢慢的,张安辉的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些村子为庙里塑神像也会请他去帮忙,只需要象征性的给一点费用。“给多少都不计较,就是个人爱好,并不指望这个过活。”张安辉说道。

对于自己的手艺,张安辉直言自己并不满意,过去有工艺品公司提出可以为他提供培训,但他婉言谢绝,“做一件事在任何年龄都不完,只要肯投入精力,保持热爱,我相信自己会拿出更优秀的作品为村民们带去欢乐。”

华商报记者 王斌 实习编辑 兰昕 实习生 牟思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