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环山旅游公路(一)

文/魏志祥  图/周京


(资料图)

祈盼已久的周至西南塬区“马竹环山旅游公路”全线基本贯通了,它东起马召,西至竹峪,沿途经过广济,骆峪,翠峰,共跨五个乡镇,全长三十多公里,入口和出口都和省道107(西安人说的环山路)相交。它从秦岭北麓浅山峁塬通过,随地势曲折起伏,含蓄委婉,缠山绕岭,上梁下沟,如青龙蜿蜒盘旋。沿途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多达十余处,如粒粒珍珠,而公路恰是一条银线,将珍珠串联一起,系在金周至美丽的脖项上,无论哪一处景点都为我们的旅游带来无限乐趣!是名副其实的“环山旅游”公路。

环山旅游公路生于巍巍秦岭北麓,长在峪谷沟涧之间,与山为伍,与梁结伴,与沟有情,与水有爱,缠绵于山水之间,牵手于深沟高梁。四季沐浴山风洗礼,承接雨露滋润;早晚聆听寺院禅音,感悟佛语道说;吮吸山水灵气,不拒酷暑炙烤,不怕寒霜打压。森林树木是公路的护卫哨兵,飞禽走兽是公路的友好伴侣。环山公路上连绵不断的旅游访问车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了自尊,“山边”人也有了远亲。风光壮美金周至, 人文荟萃环山路。

我和几位同事从马召进入“环山旅游公路”,垂直向南,宽阔干净的公路让人瞬间心情舒畅,黑油油的沥青路面如绸缎般铺向前方山下,从车窗远望秦岭,远山如黛,峰峦叠嶂,比肩连袂,雄奇壮丽。山间有民居,红瓦白墙,熠熠生辉,高低错落,半遮半隐,星星点点。

第一站直奔广济镇的清凉寺,清凉寺又叫黑山寺,它位于曹家滩南边的半山腰,该山峰南依秦岭,北瞰渭河平原,状如凤凰展翅,故名“黑凤山”,寺前骆水曲绕,寺后松柏挺拔拱卫,茂林修竹,古木参天,入山未深,清静有余,故黑山寺又称清凉寺。

《终南仙境志》载:“自汉唐以来,故志传闻,僧众百余,乃恒州(古名,即今周至)一大巨观也,是以游人选胜,贤达人士接踵而来。”

车行至黑凤山脚,块块绿植铺到山顶,沿途不断出现古树身影,静静地站立着,给人一种远离世俗的神闲气静之感。路边的竹木和杂果林带形成的拱门将你蜿蜒引入清凉寺的停车场,而桑葚园就在车场旁边,唾手可得。佛门静地,我等未敢大声喧哗,叮嘱同行者遵守寺规,不吸烟不妄论,虽是第一次来这里,但早有耳闻清凉寺的诸多传说:一是唐僧去印度拜佛取经,将带回的部分经卷存于清凉寺,清修传经,受藏经传经影响,西安大雁塔(慈恩寺)与周至清凉寺传经布道多有往来,清凉寺更受佛教僧侣青睐和崇拜,享受着一代又一代虔诚香客们旺盛的香火。二是与小说《西游记》第十六回中的情节有关,盗取唐僧袈娑的黑风怪住的洞穴叫黑风洞,清凉寺前下方从东至西环形崖下,有石窟溶洞三个,分别为金佛洞、藏经洞、黑风洞,黑风洞幽深莫测,与小说描写高度一致,是取材巧合还是吴承恩老先生来过不得而知。三是寺院内有一“雄冠华夷”匾牌,并非书案之作,而是赵玠笔兴大发在骆峪河滩沙子里用拳头给清凉寺写的榜书。轶事的大概经过为:清朝咸丰年间,寺院整修一新,缺一门头匾额,寺僧再三权衡,便请广济北留村秀才书界名流赵玠先生赐字,赵玠先生在寺内居住月余,始终没有灵感,笔性未发,先生怏怏离开古寺,年事已高的赵先生于昏昏沉沉中来到骆峪河岸,突然,头脑频闪灵光,手心发痒,先生跳下马车,环顾四野,在河岸沙滩上以细沙为纸,以拳代笔,奋拳疾书,一气呵成,写下“雄冠华夷”四字,遒劲雄健,气贯长虹。随行一僧急行回寺禀报,主持将四字拓摹纸上,制匾悬寺,当作镇寺之宝,传承至今。这三个传说,让清凉寺在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们心目中产生了不同的敬仰感。

环寺一周,殿宇宏敞,雕梁画栋,飞檐流翠,气势宏伟,对称排列,形如四合院,紧凑而不空旷。逢门有匾,黑漆油亮,木雕嵌金板联多幅,古朴古香,书法大作,风格各异,多为珍品,更有佛教泰斗赵朴初的墨宝,为寺院添彩争辉。院中花园,花木翁郁,枝叶葳蕤,遮天蔽日,馨香四溢。坐在院中石凳,喝水小憩,太阳从树隙中撒下斑驳光影,蝶舞蜂鸣,恬静淡然,清新自然,远离尘嚣,超然物外,是学佛悟道的绝佳场所,静则通佛,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养性,静能养心。与其说是一所寺院,还不如说是一处幽静的园林和书法艺术殿堂。寺外坡下有一株千年黄连树,三搂多粗,树皮已被善男信女挖去做药,浑身上下千疮百孔,普救众生牺牲自己,自身长出圪瘩以疗伤口缓疼痛,仍然蓬勃向上,碧绿苍翠,手抚古树,多有感概,树也是有生命的,在这样的古木面前,除了仰望和敬畏,更多的则是感悟生命的坚韧与执着。

禅音、古匾、对联、老树、奇花、清泉、石刻等让人流连忘返,肃穆的环境和袅袅祥和的禅音仿佛让肉体得到了陶冶和沐浴,灵魂得到了洗礼升华,心灵一隅浮躁的气息和长期积存的嗔怨,渐渐的化为那潭深澈的碧泓,沉静而又清明,如莲花出水般洁净自然。站在山门向北眺望,关中平原尽收眼底,万顷沃原,瑞气祥和,寺依了山,山抱着寺,寺借山势,山助寺威,相得益彰。使我感到如坐云端,遨游于仙境,心清气爽,无限快活。回望山门,“修行发善愿福报无量 ,礼佛往净土功德圆满。”两副板联字迹苍劲,含蓄隽永,回味无穷。

寺院正好开始法事活动,我们没有靠近去打扰,而是站在院子的花园旁,竹叶青翠,倾枝婆娑,桂花碧绿,肃穆静立,都如虔诚的教徒侧耳倾听,也许花草树木长期受禅音香火薰陶也半含灵气,自带佛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都寂,惟余钟磬⾳。聆听悦耳的禅音,让人进入到美妙的境界,忘了忧,去了烦,卸了愁。夏风草木熏 ,鸟鸣花也香。一叶一世界,一花一菩提。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似曾梦中来过这里,这里仿佛是一座温馨的避风港,静谧,安定,将脑海中的所有污染物清洗一空,只留人之初,让人感觉到有回家的温馨,有脚底生根的牵挂。尘缘未了,责任在肩,不敢造次,只能心灵向善,心怀慈悲,在心中修篱种菊,约束行为,且行且改,看淡名利,与世无争,岁月自会静好。

有缘而来,无缘而去,我默默地走出清凉寺,继续开车西行,连续转弯,忽上忽下,让人不断地在惊喜与惊险间瞬时切换,最绝美的妙境可遇不可求,最绝佳的风景往往转瞬即逝。突然一泓清水入目,潋滟碧波,似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树荫宠罩的秦岭山脚下,仿佛闯入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真正体会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是骆峪水库到了。水库周围柳如团团绿烟,氤氲缭绕,丝丝缕缕,纤弱柔媚,微风过处,水面掀起层层涟漪,温婉之中,风姿绰约,风情万种,风光旖旎,仿佛瑶池仙境。西骆峪水库是周至县仅次于金盆水库的第二大水库,骆峪河水流充沛,常年不断,绿水滢滢,三面环山,碧波荡漾,是理想的筑坝拦水之地,形成了天然的水上游乐场所,它也是周至水街的源头。

骆峪曾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第三个儿子骆明的封地,史称“古骆国”, 始建于五帝之时,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华夏之根”之称,现存有骆明开辟鸿蒙的古骆国城遗址。

据《路史·各国记》:“骆,鲧父之国,京兆宜寿县有骆谷,故盩厔地。”《连山易》记载:“鲧封于崇。鲧,禹父。”《周至县志》载:“骆谷,盖古骆国也。”《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系鲧也。”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人才辈出,炎黄子孙所称颂的“大禹治水”中的大禹,传说就出生在骆峪禹谷(东骆峪)的汶山石纽下的禹穴。据《陕西文史》载:“骆明是骆国君主,鲧之父,大禹之祖父,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之一”。大禹治水体现了为苍生谋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劈荆斩棘,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民族。

骆峪是傥骆古道的北入口,是关中地区通往汉中、巴蜀、西南地区的便捷通道,开通距今3400多年,从秦朝到清朝初年一直是南北重要的商业贸易通道和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蜀魏曾在这里发生过多次战争,现存有“姜维点将台”遗址。此处还留有众多文人学士的诗歌题咏。岑参的《出骆谷》,“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出。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  清风荡骆谷 ,古道绽新颜。

车绕水库一周,从库东过桥到库南,再到库西村庄,近距离站在水库边,水散发出芝兰的芬芳,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岸边树木的浓荫里藏着十几个钓友,一杆一凳一杯一帽,梧桐遮天,枝叶碧翠,蔷薇怒放,蜓蝶翩翩起舞,鹭鸥追旋,手竿忽动浮漂坠,水泛漪涟鱼跳跃。我猛然想到有一次问一位同事为啥喜欢钓鱼,他说,是因为人情历透秋云厚,世事经多蜀道平。不想跟幸运的人,讨论吃喝玩乐;也不想和不幸的人,讨论人间疾苦,让自己空悲切;不想听浮夸的人吹牛,侃大山搬弄是非;也不想与城府深之人勾心斗角,被算计。寄情山水,亲近自然,平生最爱鱼无舌,游历江湖自由行……。看他们个个神情专注,我们不便惊动,让他们去享受孤独。转身来到大坝西端口,弃车登坝,正南秦岭如屏,雄伟状美,水面平如墨玉,倒天藏云,禽鸟翔集,悠然自得。似水柔情的粼粼波光,总是让人心湖里洋溢爱与美的温情联想。堤坝北侧建有骆明雕塑和骆明文化广场,凭栏远眺,思绪万千,满眼苍翠皆诗意 ,绿水青山入画来。如果历史是根,文化是魂,那么山水骆峪就是一个有根有魂的神奇之地。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油然而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只要山泉不涸,流水不枯,骆峪这里就永远充满希望,永远成为华夏儿女追忆的地方。(待续)

作者简介:魏志祥,哑柏中学教师,陕西省作协会员,周至县作协、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青山镇》、《昌公塬》,近年来在各类微信平台发表散文七十余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