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家中坐,债从天上来。”
【资料图】
在这个信息互联互通时代,个人征信成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被贷款、成为失信人员后,会给受害者带来无尽的困扰,甚至产生悲剧。
看看这些涉及信合“被贷款”的案例
让人不由得疑惑
到底是谁在冒名贷款?
又是谁在偷偷还钱?
真的就是一笔糊涂账
“一辈子都解决不了”吗?
惑
扑朔迷离
谁在冒名贷款?
4月18日,大风新闻以《24年前被贷款5万,当事人投诉后部分钱偷偷还了,是谁冒名贷款又偷偷还钱?宜君信用联社:电脑系统核对错误》为题,报道了24年前宜君一农妇李女士“被贷款”5万的怪事。
现在,不但莫名其妙“被贷款”的李女士在质疑信用联社,真正的贷款者崇先生也很纳闷:“20年前我借的钱安在别人名下,为何现在我还的钱,还安在别人名下?”
>>事情进展
当地警方介入,信用联社、“被贷款”人正协助调查
自从得知自己名下20多年前莫名其妙有三笔贷款共计5万元后,家住陕西铜川宜君县农村的李女士家人两个月来心绪不宁。李女士及家人先后到宜君县处理此事十几趟,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结果。
4月18日下午,李女士家人再次来到当地辖区太安镇马坊派出所,询问当初报案的进展(4月14日,两名民警专门到李女士家中,详细了解前后经过,并让李女士提供了相关证据)。民警告诉李女士,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包括宜君信用联社的人员也在派出所配合调查,等调查有了确定的结果会通知李女士。
李女士介绍,18日下午4时许,宜君信用联社的人员相继离开派出所。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这些贷款无缘无故落在自己头上,又莫名其妙归还了,令她非常害怕,担心这事没有彻底处理好,会影响到她和家人。到底谁冒名顶替贷款?又是谁偷偷归还?失信名单又该如何清除?前期维权不理想,现在希望警方能给个明确的结论。
4月19日,宜君信用联社相关负责人与当事人李女士一家在辖区派出所再次进行沟通,并解释何以“出错”的原因。李女士家人告诉大风新闻记者,他们对信用联社的解释不认同。
>>“张冠李戴”
信用联社称贷款人非李女士,而是崇先生
据宜君县信用联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今年2月27日接到省联社(省信合)客服中心电话,客户李女士称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发放冒名贷款,宜君县联社接通知后高度重视,安排专人立即调查。
经查看李女士个人征信报告显示,确系存在三笔贷款,其中1996年12月27日发放借款1万元,1999年5月12日发放借款2万元,两笔共计3万元借款己于2010年9月30日归还,未有不良征信记录。涉及今年2月份信访的一笔1996年5月6日发放借款2万元于今年3月31日结清,有不良征信记录。
经宜君联社相关部门调查,涉及的三笔贷款确系信息录入错误所致。李女士个人征信中显示配偶为女性,经调查属于太安镇客户崇某某的配偶黄某华,且李女士征信报告中账户1、账户3中两笔还款信息为崇某某,还款票据中的还款账号与李女士个人征信报告中账户标识一致。
宜君信用联社纪委办调查核实,经询问历任客户经理,李女士在太安信用社没有贷款,翻阅信贷、会计档案发现,客户崇某某共有3笔贷款(1999年5月12日至1999年12月30日贷款2万元,1996年12月27日至1997年6月27日贷款1万,此2笔贷款于2010年9月30日结清;1999年5月6日至1999年12月6日贷款2万元,此笔贷款于今年3月31日结清)。
经过调查,李女士的贷款记录是崇某某的贷款信息。
对于信息错误一事,宜君县信用联社介绍,为进一步完善客户信息,近年来,陕西信合通过各种渠道核实客户信息,李女士于2021年元月14日在印台联社营业部办理业务时,经办柜员对客户李女士信息进行维护完善,系统信息进行了全部关联,造成信贷系统信息变更,致使信贷系统为李女士,原始借据为崇某某,存在不一致现象。信用联社近年来加大了不良清收力度,与第三方清收公司进行了合作,涉及李女士借款移交清收公司,在前期催收中,清收人员不知实情。
>>真正的贷款人
跟“被贷款”者老公是发小,两家非常熟悉
4月18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了当事人崇某某。
崇某某介绍,上午派出所民警曾专门找过他了解情况,他跟李女士属于同龄人,李女士的老公跟他是发小,两家非常熟悉,他跟李女士之间没有任何借贷、担保等行为,他确实曾有三笔贷款,名下5万元。这些贷款是他个人行为,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对于为何落到李女士的头上,他实在搞不明白。
为何第三笔没有按时归还?崇某某介绍,因为当时信用联社把利息算多了,为此他还专门找过信用联社。期间,宜君信用联社还委托一家催账公司来讨要过,双方说得不好,差一点报案。因为这些一直没有解决,所以崇某某一直没有归还这部分钱。
崇某某介绍,今年3月底,宜君县信用联社又讨要这部分钱,因为前面有矛盾,他一直还想跟信用联社打官司。后来信用联社通过内部熟人联系到他,希望通过免除利息的方式,让他归还本金。在这种情况下,3月30日,崇某某将2万元现金交给信用联社内部熟人,由熟人具体操作归还,他本人没有去。还了贷款本金,但却一直没有给他回执单。他准备去信用联社讨要。
大风新闻记者看到李女士提供的信用联社收回贷款凭证显示:户名:李××,发放日1999年5月6日,到期1999年12月6日,正常年化利率(%)0.00,逾期年化利率(%)0.00,结欠利息0.00,偿还本金两万元,交账时间,2023年3月31日。
从这份收回贷款凭证可以清楚看出,24年前的2万元贷款,在没有产生任何利息的情况下“清还”。
>>双双质疑
男女身份证信息不符怎么混淆,又是谁“冒名”签字?
崇某某称,如果说这笔贷款是让他归还,户名却是李女士,那么自己名下的还款单又该怎么写呢?
宜君信用联社给大风记者回函称,柜员合并处理个人信贷系统时,与综合系统信息同步后,李女士个人身份信息与其他人(实际贷款人崇某某)信息重合所致。对这个解释,崇某某称,男女性别不同,身份证信息后6位根本不一样,怎么可能是信息重合呢?
对于这种说法,当事人李女士也表示,且不说身份证信息不一样,每笔贷款都要求本人签字才行,她曾看到有一张有自己签名的贷款凭证,这又怎么解释?
对此宜君信用联社称,出现“乌龙”是因为客户李女士于2021年1月14日在印台信用社柜台维护完善个人信息时重复所致。
李女士说,2021年1月14日她在印台信用社柜台办理的是存款业务,当时根本没人提醒过20多年前的贷款之事,如果单纯信息重复,那么她的个人信用报告为何显示三笔贷款?而且配偶姓名为黄某某还是女性?贷款是如何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放款出来的?她的签名又是怎么回事?
4月18日,大风新闻记者电话联系了宜君县信用联社纪检委工作人员赵某,他前期一直在处理李女士的事宜,在记者提到李女士的调查情况时,他却称在外地出差,不了解此事。记者联系宜君信用联社负责人,他称信息合并时出现错误这是事实,对于李女士个人征信的“失信”情况,他们也会走流程进行恢复。
4月21日,宜君信用联社告诉大风新闻记者,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对于李女士名下的贷款,他们承认录入信息错误,也积极向当事人道歉,取得对方谅解。同时也在提请征信“失信”流程。
4月21日,李女士家人告诉记者,对于信用联社的解释他们不认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身份证信息不相符,男女性别不相符,信息录入错误不可信;二是借款单上有李女士的名字,而且这个名字是在其他名字上涂改过的,还是手写的,这个名字怎么来的?担保人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三是按信用联社给出的调查结果,已还款2万元,显示在李女士名下还款单据上面,那么“真正”欠款人崇某某的欠款又该怎么办呢?
对于恢复征信报告“失信”之事,信用联社人员提出,根据相关流程,需要本人申请异议,也可以在网上申请。对此,李女士称,错误在信用联社,为何提出异议让她本人来承担?同时,提出异议后,相关的征信内容就“清零”,那么原来安在她名下的这笔账也就清零了,不能让此事也跟着这么“清零”,他们还在等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
谜
一家四人
名下“被贷款”29万元
无独有偶,4月23日,咸阳的李女士向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反映,2017年3月她买房查征信时发现,在咸阳乾县薛录镇信合被贷款。这下她心里惊恐起来,一是她根本没有贷款,二是现在在失信名单里,她购买房子着急贷款该怎么办?
得知此事后,李女士家人拿着户口本去薛录镇信合查,一查才发现,他们家中四人名下都有贷款,还是相互之间的担保人。
李女士说,父亲名下有10万元贷款;她本人名下有3万元贷款;两个弟弟名下分别有9万元和7万元贷款,合计29万元贷款,这是基本金还不算利息,这些均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被贷。
处理被贷款
先交1.5万元“激活费”
李女士介绍,2017年7月,她和母亲一起去薛录镇信合找到了当时的主任,质疑在没有签字按手印、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什么全家人名下会有这么多贷款?这笔钱贷给了谁?并要求信合尽快恢复他们的征信。
后来李女士还多次联系薛录镇信合负责人,刚开始他们称还在调查中,但是一直拖延时间,让继续等待,后来又以他们准备资料困难为由一直拖着。
这样一直拖到2021年5月,李女士跟家人再次来到乾县信合,反映他们被贷款的事实,当时乾县信合工作人员承诺一定帮他们解决,并联系了薛录镇信合负责人,要求他们尽快解决。
在与薛录镇信合取得联系后,工作人员称,因为这个贷款的事情时间长了,当时负责的人已经退休,为了尽快帮他们解决,要拿3万元,向每个账户先还进去一点,才能把呆账激活,他们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李女士称,他们没有贷款,为何还要出3万元“激活费”?工作人员称,因为找不到贷款人,只能自己认栽。为尽快解决自己名下贷款事项,李女士只能自己先拿出1.5万元。
当时信合承诺3个月解决,李女士也想尽快解决,不想再因此让家庭不宁,更不想给孩子以后造成什么影响,便同意了交这1.5万元的现金。2021年7月,他们一家人去了信合,填了资料、按了手印,并交了1.5万元的现金作为“激活”费。
不让进办公楼
蹲门口守候询问结果
李女士称,承诺三个月解决,又过去了几个月,一直没有结果,他们家人一起又到镇、县两级来回询问,得到的答复是提交的资料省级信合未通过,还需要补其他资料。
经过多次和薛录信合沟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总是以各种理由敷衍他们,于是李女士和家人又去乾县信合,门卫以他们是外来人员为由不让进,后来李女士和家人只能在信合门口等了很长时间,看到信合经理开车出来了,遂拦车上前询问。
经理称,他们需要把资料交到省级信合,再交给中国人民银行,改征信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来改,他们改不了。
李女士称,当初交1.5万元“激活费”,承诺三个月解决,既然情况这么复杂,为什么没有人通知他们?如果不来问,是不是这个事情就一直这样放着?如果信合不能解决,他们又该怎么办?
李女士及家人提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贷款,想来事情没那么简单。银行有严格的操作流程,没有签字、没有按手印,就把款贷了,到底是谁内部操作贷的这笔款?是谁花的这笔钱?信合管理不当造成了现在的这个局面,严理影响了受害者的工作生活,他们只要求恢复正当权益,信合却以各种理由不解决。
信合:一辈子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李女士称,自发现被贷款以来,她基本上每个月都在寻求解决的办法,反复向镇、县、市、省信合反映,但信合各级部门都以各种理由一拖再拖。
说到伤心处,李女士哭了,“被贷款”6年来,乾县信合以省信合、中国人民银行没有通过他们提交的资料,他们内部资料更新需要重新变更,最近工作繁忙等各种理由拖着不解决问题,导致她直到现在也不能办理任何贷款,还影响到了她老公的贷款审批,直接影响到了她的家庭和生活。
李女士说,因为这笔贷款跟家人多次起争执、吵架,搞得家庭不宁,现在孩子上学也要看家长的征信,她既不能办理信用卡更不能再贷款。
4月24日,李女士再次联系薛录信合负责人,对方在电话里说,现在要等省信合审批,还要再等。李女士电话再次提出,他们一家四口名下都被贷款了,希望一起解决。该负责人在电话里说,这件事他解决不了,一辈子都解决不了。
悲
莫名被贷款
女子以死证清白
近日,随着记者深入采访,一起因“被贷款”而导致另一位农妇服毒身亡证清白的悲剧也浮出水面。
>>被贷款
农妇名下莫名现5万元贷款
利息要还5.2万元
5年前,家住铜川市印台区的男青年小王永远失去了52岁的母亲,悲剧的起因是母亲名下无缘无故“被贷款”5万元。
4月24日,还在为母亲伸冤的小王介绍,2018年的一天,铜川市印台区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信合)相关人员来到他们家,称2008年11月21日,其母在他们信合贷款5万元,2013年4月17日到期,截至2018年9月18日,共产生利息5.2万元,合计10.2万元。
小王介绍,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可能贷这么多钱。在此之前,也从来没有人向父母提出过这件事。一个没上过学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莫名其妙背上了10余万元的债务,这些钱,对于从未出过山村的母亲来说,就是把这个家变卖也拿不出10万元,当时她就感觉天塌了。
>>被威胁
不还款会影响到全家
会受到各种处罚
小王说,母亲一生勤劳俭朴,谨小慎微。名下多了这么多贷款,母亲向信合工作人员不停地讲,这笔钱她根本不知情,让他们再查一下到底是谁贷的。但是,信合工作人员不但没有理会母亲的苦苦哀求,还给母亲说,如果这些钱不还的话,会在征信系统把她加入黑名单,更会严重影响家人以后在银行办理相关业务。
小王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在该信合员工的威胁下,母亲茶饭不思,心事重重,就怕给儿女和家庭带来负担。
2018年9月19日,小王父母一起去印台区信合试图再查一次贷款事实。可信合工作人员又一次以不还款会影响到全家,会受到各种处罚为由对他们施压,试图让其承担这笔欠款和利息。
小王介绍,母亲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天降巨额贷款接受不了,她实在没办法了,特别是信合工作人员说会影响她儿女的生活,她一个农村妇女,儿女就是生活的全部,她没有办法承担这笔巨额债务,只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拖累,她反复向信合证明自己的确没有贷款,但都没有用,最后母亲竟然服药自尽了。
小王回忆,母亲在弥留之际,说这辈子没给孩子留下什么存款,还被人冤枉欠了那么多钱,她对不起儿女,只有死了算了。母亲临终遗言,成为小王坚持要讨公道的心结。
>>被判责
农妇之死与信合有直接关系
信合担责60%
小王介绍,处理完后事以后,他们向铜川市印台区法院提起诉讼。小王提供了一份印台区法院民事判决书(2019)陕0203民初535号,其中部分内容显示:
根据被告印台信合提交的证据进行分析,受害人李某某与被告印台信合之间的借款,存在以下问题:(1)借款期限的问题;(2)借款支付方式的问题;(3)存款账户账号的问题;(4)借款人的问题;(5)审核时间先于担保申请时间的问题。(6)合同编号空白的问题。综上,被告印台信合应当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严格审查、办理涉农贷款,但从本案所涉贷款中,贷款从申请、审批、签合同、发放、管理等都存在漏洞。
判决书指出,催收贷款本身属被告印台信合的合法行为,但作为贷款发放者,在催收贷款前应尽到审慎核查相应贷款资料的义务,在对受害人李某某提出的“本人不知情”情况及出具的情况说明后,被告印台信合未及时给予相应的答复,也未向受害人李某某释明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而是继续坚持催收贷款的行为导致受害人李某某死亡。故原告要求被告印台信合承担赔偿责任的请求应予支持。
受害人李某某,其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出现突发状况后缺乏成年人应基本具备的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能客观理智地解决矛盾纠纷,而是选择以服毒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行为不当,故应减轻被告印台信合的赔偿责任。由被告印台信合承担主要责任(60%),原告方承担次要责任(40%)为宜。法院遂判令被告铜川市印台区信合,在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支付原告王某某丧葬费等各项损失共计174040.52元。被告不服,提起上诉。2020年3月11日,铜川市中级法院做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院判决后,小王拿到了丧葬费等相关费用。
>>被敷衍
死者儿子3年伸冤求真相
信合一直在“踢皮球”
钱虽然都拿到了,但是到底是谁冒母亲名贷了那5万元?小王说自己多次到信合求证,对方均以无法查出为由踢皮球。
4月24日,小王一边哭泣一边讲述自己这些年的申诉:三年了,因为一心想为母亲讨回公道,他给区、市、省级信合部门,投了无数份资料,打了无数个电话,都被人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
小王说,5万元对多数人来讲不算多,但对于母亲这样一位农村妇女来讲,却是一座大山,逼得她以死证清白。他不会放弃,一定要让冒名贷款的人和印台区信合相关责任人得到该有的惩处,不能让母亲在九泉之下还背着欠钱不还的骂名。
乱
层出不穷
半年数十起投诉
在信合“被贷款”
大风新闻记者梳理近半年读者投诉发现,涉及信合被贷款的案例高达数十起。在这个信息互联互通时代,个人征信成为一项重要衡量标准,被贷款、成为失信人员后,给这些受害者带来无尽的困扰。
陕北的赵女士给华商报反映说,她去年底查征信的时候发现,他们当地信合无故给她名下一笔五万元的贷款,留的身份证号是她的。
4月21日,赵女士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事发后,她们一直到省、市、县信合反映。事后,当地信合称,5万元还上了,征信给处理了。虽然钱还上了,但她名下永远有这笔莫名贷款的记录,到底谁贷了这部分款又是谁还的这部分钱,信合为何不给她提供信息都是一笔糊涂账,这种操作方式肯定是“野蛮”的。
李先生来电说,他一直在西安,前几天收到电话,咸阳一个县上信合说他在23年前有贷款,还有五六笔,总共有8万多元,他自称根本没有在那里贷过款,而且当时还不到20岁,他本人也没签字,最后信合说让他起诉。
咸阳30多岁的刘女士说,去年买房时,才发现名下陕西信合有三笔贷款,一共30万,甚至还有未成年时期的。因为根本没有贷过款,经过反复向省、市、县信合,银监部门反映,这些贷款又突然还了。今年1月份,她提交异议后,才恢复征信。这笔钱谁贷的?又是谁还的?至今是个谜。
曹先生是乾县人,自称当地信合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2015年以他的名义贷款10万元,而且上面的担保人也不知情……
辩
陕西信合:
2008年前“手工”操作难免会有些失误
4月24日,针对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大风新闻记者来到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陕西信合)采访,陕西信合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了回应。
问题1:之前有投诉人反映,陕西信合对外客服电话“96262”,打过无数次,却一直没有回复,是怎么回事?
回应:目前陕西信合和秦农银行共同用一个客服电话“96262”,工作人员属于秦农银行,业务只负责转交,没有答复业务。
问题2:信合总部接到投诉进行转交之后,有无跟进督办机制?对于典型案件是否进行直接督办?近年来,直接督办的有哪些案件?
回应:陕西信合属于两级法人制,省级和县级,接到投诉后,会直接转交到县级信合,主要问题解决在县级信合,省级会督办。
问题3:信合“被贷款”事件为何频发?是系统错误还是人为原因?又或者是恶意诈骗?
回应:2008年前,信合的贷款业务属于手写,这种“手工”操作,难免就会有些失误。基层单位难免存在一些恶意造假身份证、冒领套取等行为。随着银行的新系统和二代身份证的更换,这种现象就非常少了。
问题4:2015年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陕西信合“被贷款”事件频现办公室人士坦承管理存漏洞》,接受媒体采访时,信合表示在筛选清理被贷款情况,截至目前,清理情况如何?是否公布结果?
回应:陕西信合曾连续对“冒名贷款”整治几年,也有相关的数据,从自身业务及安全角度出发,就没有公开这部分数据。
问题5:作为省属大型金融机构,储户信任是企业生存之本,信合如何杜绝“被贷款”现象?如何自我监管?
回应:信合有严格的贷款流程、审计、监督流程。
>>多知道点
为何会出现“被贷款”?
■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泄露是造成“被贷款”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以前是很常见的。当个人信息落到别人手上,自己将处于一个被动局面,别人拿你的个人信息去做什么事,你也不会知道,只能任由其“宰割”。常见的信息泄露有身份证遗失没有及时挂失、网络未知链接上填写个人信息等。
所以,以前很多贷款都是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的,利用了他人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原先贷款不要人脸识别,往往利用人情关系内部操作就给私自贷款了;当然有些是挪用下就会还上,但是真的还不上了,出了事,当事人是很麻烦的。
■银行审核不严谨
不法分子利用造假材料申请时,银行没有认真核对借款人与资料是否相符,没有辨别贷款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就放贷给冒牌借款人。
■自己被哄骗签字
由于本人不识字或者很少与别人交往等情况,自己的熟人包括朋友和亲属,在急用钱又没有其他办法的时候,也许会打这些歪主意。
比方说只是借用下身份证,承诺会给予一定的好处,同时也会忽悠有各种好事,让本人签字后,私自将贷款截留。这种情况多数是受害者被忽悠办理的,过后也不一定会记得有贷款这回事。
■暗中勾结
银行工作人员与“贷款人”暗地里串通一气,利用银行一方审核权利进行贷款“开后门”。这样的事在以前很少见到,可是现在却经常在网络上曝出,让人不寒而栗。 中新
如何查询自己是否被贷款?
1.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
要查本人的贷款情况,可以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的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在输入个人身份证号等信息之后进行查询。
2.贷款银行柜台查询
带上身份证去当地人民银行线下网点或受理银行网点查询。
3.网上银行查询
看看自己手机上各贷款App以及手机银行客户端,还有网上银行的个人账户页面里是否有贷款账单记录。不过只有在这个银行办理过贷款才能查询到,所以这种方法在查询贷款方面会出现遗漏。
4.电话查询
拨打自己有开立账户的几家银行的服务热线电话,通过人工服务通道,向工作人员咨询自己是否有贷过款。不过,这种方法和第三种一样只能查询一个银行的贷款情况。
5.查询第三方数据平台
很多小贷款平台并没有接入央行征信当中,这就成为了不法分子的首选,客户可以通过第三方数据平台查询大数据得知。
6.随时关注自己的短信
翻看自己的手机短信、电子邮箱里是否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来的还款提醒短信/电话、账单信息等等。 新华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佘晖 文/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