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4日)是今年的第二个“世界候鸟日”。今年候鸟日的主题是“水:维持鸟类生命”。眼下正值候鸟南飞的时节,各地正在采取多重措施,加强对候鸟迁徙栖息地保护。
搭人工巢 补水资源 守住候鸟越冬地
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内,爱鸟人士正联合供电等部门在输电铁塔上为部分鸟类搭建人工鸟巢。这个项目被称作“候鸟生命线”,为即将到来的候鸟搭建“水上是巢穴,水下是餐桌”的居住环境。
(资料图)
山东东营市观鸟协会副会长 赵连生:像东方白鹳这种鸟,喜欢在高塔上筑巢,我们在高塔上面做了一些绝缘防护的工作,既保障了输电的安全,也保障了鸟儿栖息、繁殖的安全。
大批的候鸟在黄河三角洲湿地歇脚“加油”,得益于当地环境的持续改善。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年加大生态补水力度,通过新建、改建6座引黄闸口,将原来已经互相分隔的水系和沟渠连通起来,形成了一个由二百多公里水系组成的巨大水网,补充而来的淡水可以精准渗透到三角洲的每一寸土地。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种类已经达到373种。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 赵亚杰:今年我们淡水补给量达到了1.75亿立方米。这里边的水生生物越来越丰富,为丹顶鹤、东方白鹳这类珍稀的水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高度重视候鸟及其迁飞通道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认定了29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建设了2200余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几乎涵盖了候鸟迁飞通道上所有的关键节点,为候鸟的安全迁徙提供了有力保障。
地形微改造 创造近自然的鸟类栖息地
在长江流域的一些重要候鸟栖息地,近年来通过地形微改造和近自然化的生态修复,湿地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鸟类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
受近年来洞庭湖退水期提前、水位持续下降的影响,南洞庭湖部分区域秋冬季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对候鸟的栖息地带来不利影响。今年湖南省实施了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项目,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微地形改造。有关部门在洞庭湖的铁板桥、五门闸、车便湖等湖洲水域选取合适地段,通过土壤吹填的方式建设50个生态岛,每个生态岛面积约0.3公顷,地形为内低外高,秋冬季节岛上能够存留一定量的水,既保证了候鸟的生活用水,又能为鸟类储备食物。在2020年以前,南洞庭湖的蒸钵湖和文家湖区域,每年冬季有1.5万到2万只候鸟栖息,近两年随着环境不断改善,来这个区域栖息的候鸟,已经达到了2.5到3万只。
这两天,陕西省汉中市的天汉湿地公园迎来了南来候鸟的先头部队,趁着候鸟大部队还没有到来,工人们正在给鸟类的栖息地进行“装修”。在湿地原本硬化的雨水排口两岸,工人们栽下杉木桩,通过填土形成具备渗透性的人工滨水驳岸,再种上滨水植物,形成了一个可以供鸟类栖息和躲避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减小周边人类活动对鸟类栖息的影响。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传统的城市采砂河段,到处是沙石荒滩。在近年的修复过程中,设计人员以河道原本的自然形态为基础,给野生动植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陕西汉中市一江两岸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闫晓明:我们充分地顺应了河道的自然形态,按照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塑造它们不同的生境,比如说有的是岛屿,有的是浅湾,有的是沼泽。同时我们219个岛屿,只有20多个岛是人们通过栈道连接可以上去的,大部分的岛都留给了各种的鸟类。
通过多年的连续监测和保护,目前仅天汉湿地公园已经发现了野生鸟类超过90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朱鹮、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白枕鹤等。现在,每年会有超过6万只候鸟从北方繁殖地到这里补给。以往大部分鸟类会继续飞往更南方的越冬地,而现在随着生态的好转,红嘴鸥等鸟类已经逐渐开始选择就地过冬。
(总台央视记者 张芊芊 闫素)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