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为王,成为烟台这个春天的发展主基调。

2月8日早8点,山东省港口集团港产城融合发展(烟台)建成项目投产暨新项目开工仪式在烟台港芝罘湾港区烟台港广场项目现场,迎着朝阳举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成7日晚特地从正在举行的全市高质量发展集中观摩活动中连夜折回,参加仪式,足见烟台对“港产城融合”这一城市命题的重视。

仪式现场,58个港产城融合项目投产、续建或开工,总投资达433亿元,创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来,在烟集中建成开工项目数量最多、总投资金额最高纪录。

这是继1月2日“新年第一签”后,烟台与山东港口集团的再度“握手”。

港口,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组成、打造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的重要载体。港产城融合发展,是烟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更是“必由之路”。

从发展历史看,烟台依海而生、因港而兴,一直将烟台港视为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港产城融合发展步伐稳健。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在致辞中表示,山东港口始终把融入烟台、深耕烟台、服务烟台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加快推动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港城关系越来越密切、协同效应越来越彰显。去年年末,烟台正式获批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港产城融合发展一举跃入“国家方阵”。

从发展之需看,烟台高质量发展热望,前所未有。今年,烟台肩负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任,地区生产总值向迈入“万亿之城”发起冲刺,省委、省政府给予厚望。烟台经济自身也走到了由加速蓄势向全面起势转变的关键点,扛牢经济大市责任,扛起走在前使命担当,必须要在“高质量发展”上当先锋,不断增强新动能。

对这座海洋城市来说,转身“向海”,将为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辟广阔发展空间。而港口,是最佳突破口。

8日举行的系列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暨投产仪式,简短,高效,但项目份量十足。

这是一次“1+1>2”的强强联手。山东港口2022年集团货物吞吐量突破16亿吨,集装箱量突破3700万标箱,稳居全球第一、第三位。烟台港完成吞吐量4亿吨、集装箱量400万标准箱的“双突破”。烟台2022年GDP达到9515.86亿,成为今年冲击“万亿之城”头部城市群的热门城市。

要在争先进位的激烈竞争中胜出,必须有更有效的项目落地、更强韧的投资拉动。这份433亿的“项目清单”落地,无疑使烟台新春拼开局、提信心的城市行动更有底气。

这又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动能转换契机。58个项目中,总投资57亿的15个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376亿的43个项目续建或开工,涵盖码头、仓储、物流、商贸、金融等领域。随着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发展的深入,烟台将迎来崭新的发展赛道。

比如,续建的烟台港能源产业体系建设,烟台港西港区至龙口裕龙岛原油管道工程等实施后,可有效满足炼化企业原油中转、存储需求,将烟台打造成中国北方重要的原油进出口转运基地和原油贸易分拨中心。

再比如,位于芝罘湾港区一突堤新开工的烟台港广场项目,将打造为一处集港口、供应链服务、跨境电商孵化产业园、日韩进口免税商品展销中心、商务办公楼宇、高端商业街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成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样板、新地标。

数据显示,待17个续建、26个新开工项目建成后,将为烟台新增码头设计通过能力5612万吨,新增原油长输管道年输油能力2450万吨,原油仓储能力467万立方。港口驱动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可见一斑。

谈及如何打造“三区融合”发展典范,山东港口烟台港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国田用了“三个放大”来概括:放大港口物流枢纽作用、放大港口产业引擎作用、放大港口平台窗口作用,助力烟台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内一流临港产业发展高地。

这与今年烟台强力攻坚海洋经济的目标“不谋而合”。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规划,烟台今年将聚焦海洋经济突破,在建设现代海洋强市上迈出新步伐。“建设世界一流港口”,被列为重要一环。

港口兴,则城市兴。锚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强港、打造国内一流的临港产业发展高地和打造富有活力的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烟台正向海图强!

正如烟台市委书记江成在活动仪式上所言,烟台将“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努力推动双方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新的一年,烟台“城”与“港”的交响乐章,必定非常值得期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