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游人如织、风景如画,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外滩“背后”,还有大量居民生活在二级以下旧里、不成套住房中,也有很多老年人故土难离。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人人都应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党建引领下,外滩街道从“人民城市”理念出发,时刻关切外滩“背后”的百姓幸福,以此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努力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人民至上,让旧改成为“民心工程”

今年除夕,宝兴里居民吴福笙与兄弟姐妹们一起,在老房内吃了最后一顿年夜饭,几天后,他们一家乔迁新居。今年1月,包括宝兴里在内的黄浦区金陵东路64地块旧改征收签约生效。到5月7日,地块内2119证居民全部签约,仅用了122天,创下上海近年大体量旧改项目居民签约完成时间的新纪录。

以宝兴里为代表的金陵东路64地块内,多是近百年的老式里弄,距离外滩一步之遥。时光流转,这一地块与周边光鲜亮丽的现代化街区相比渐渐黯淡:房屋老旧、人均居住狭小,很多居民过着“做饭难、如厕难、洗澡难、晾晒难”的日子。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又明确:改善居住条件,住上新房子。

去年7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宝兴里迎来了旧改征收的好消息。“要旧改了!”旧改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拆的是房、动的是人、连的是心,如何将这一难事做好、做实、做到居民心坎中?

宝兴里诞生了“申城第一居委”,这是上海第一个、新中国第一批在党的领导下由居民自发成立的居民自治组织,这里也诞生了“宝兴‘四个一’工作追求”——一马当先的首创精神、一脉相承的为民情怀、一如既往的实干作风、一以贯之的自治意识。外滩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让群众得实惠为根本,传承“宝兴‘四个一’工作追求”,啃下旧改这块硬骨头。

在旧改中,首次在区级层面形成“党建联席会议+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架构。由相关区领导担任召集人,委办局、外滩街道、相关企业党组织组成党建联席会议,以工作例会、专题协调会等形式整合联动。外滩街道党工委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成立了以宝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丽华为书记的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由居民区、征收事务所、街道、公房管理企业等部门的党员组成,打破了行政和资产隶属关系的束缚,召集各旧改参与单位高效协同推进工作,及时解决居民群众需要。。

在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各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划片包干,与居委干部、征收所经办人一起深入旧改一线,对排摸出的重点对象、复杂对象进行一户一档全过程情况跟踪和矛盾化解;街道、居民区与征收所年轻党员干部主动请缨,在攻坚一线提升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党员居民做好旧改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调查员、沟通协调的联络员、排忧解难的服务员,带动签约、主动签约……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党建引领下,街道、居委干部开展了细致耐心的群众工作:有居民对旧改政策不理解,街道与居委干部就一天一个电话、三天一次上门,终使对方欣然签约;有居民因家庭矛盾一时无法签约,街道和居委干部就自掏腰包买水果,一次次上门与对方“拉家常”,设身处地分析利弊,终于化解了对方的心结;针对一轮征询过程中发现的老年人就医养老、年轻人日常通勤、小朋友上学接送以及一卡多户的家庭矛盾等困惑难题,街道与居委干部及时上门解释,最终取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以百姓心为己心、以百姓难为己难,宝兴里旧改成为了群众真心拥护的“民心工程”。在122天实现签约后,宝兴里地块仅用172天又实现了全部搬迁,再创上海大体量旧改搬迁新纪录。

用心用情,为老人织就最美“桑榆晚景”

住在金陵东路300弄的陈青苗家最近进行了“微改造”:屋内老化电路全部换新,昏暗的卫生间增设了照明,原来有些发霉的墙面被粉刷一新,还有新增的电动护理床、卫生间扶手,都是为陈青苗瘫痪在床的老伴量身打造的。

外滩街道,地理位置优越,辖区内很多居民一住就是几十年,不愿离开,因此这里的老龄化程度较高,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40%,80岁以上老人占老龄人口的17%,且纯老家庭多。但辖区内房屋相对老旧,2.18平方公里辖区内旧式里弄占房屋占86.1%,房屋成套率仅为29%,不少老人的居家环境并不十分理想。去年,外滩街道出资为辖区内首批36户老人家庭进行了“一户一案”的个性化适老化改善方案,通过精准评估、精心改造,大大提升了老人居家环境新体验。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外滩街道一直都把老人当宝一样呵护。如何让辖区内的老人能安心地家门口养老?近年,在党建引领下,外滩街道为老人构建了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以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需要。

寸土寸金之地,挤出空间、完善为老服务设施:一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集社区活动、助餐、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为一体的枢纽型综合体;三个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专业照护的托养服务;分布在每个居委的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满足老年人就近精神文化需求……

为老服务硬件齐备、完善的同时,街道更是着力构建暖心的家庭照护体系支持。老伙伴计划,由低龄老年志愿者为80岁以上的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以互助关爱为主的志愿服务,外滩社区300名志愿者结对老人1000人左右;“老吾老”试点计划,为家庭照料者提供照料技能培训,增强家庭照护能力,外滩作为全市首批试点单位,已连续两年开展照护培训300人次;街道作为全市首批“认知症友好社区”试点街道,2019年、2020年分别完成500户、2000户的入户筛查,希望通过三年,循序渐进推动认知症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工作。

用好“绣花针”,绘好外滩“背后”的风景

江西中路267号是有年头的老大楼,因是办公楼改造,空间布局有着天然缺憾:楼内居民走出大门,走上几百米就到了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与外滩;但回到楼内,却要面对几家合用厨房、共用卫生间的尴尬。去年,外滩街道对江西中路267号启动“微更新”项目,重新整修了厨卫设施、公共空间。公共厨房做饭的油烟不再扰民,几十年的“如厕难”“洗澡难”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居民们重新爱上了这个“新家”:为更好地维护,居民们自发制定了大楼公约,针对楼道美化开展自治工作。

外滩街道,全辖区处于历史风貌保护区,有历史年头的小区、大楼多,在“留改拆”的政策背景下,如何提升与改善生活在老小区、老大楼的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成为街道民生工作的又一落脚点。小区、大楼硬件可以是老的,但居民享受到的环境与服务要是新的。在党建引领下,街道从人民城市理念出发,以精细化管理手段,努力补齐社区建设“短板”,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的品质。

街道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党建引领“三美联动”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实施了一系列社区微更新。在新建小区,老旧门头改造后更有历史感,居民有了户外活动区域,小区绿化晾晒设施得到提升;在广东路300弄小区,居民的共用厨房焕然一新,增设了照明设施……

这份“美丽”还延伸到街区、景区。汉口小区,与新世界大丸百货一路之隔,与宏伊广场临街相望,四通八达的主弄既是居民每天通行的必经之路,又是营业场所工作人员上下班捷径,环境脏乱差一度困扰着居民。汉口居民区充分利用党建引领下的“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邀请居民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讨论汉口小区“美丽家园”建设情况,优化实施方案,找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与减少影响居民正常作息的平衡点。如今,汉口小区“美丽家园”建设已分楼幢、分楼层在逐步推进……

下一步,街道党工委将紧密结合“四史”学习教育,持续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挖掘、运用好外滩红色资源,激励外滩党员“不辱门楣,走在前列”;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总结提炼宝兴做法,复制推广到即将启动的其他旧改征收基地中,助力旧改这个最大的民生;全力以赴做好就业保障、为老服务,切实提高外滩居民福祉;以精细化管理要求,打造平安、整洁、和谐的社区环境,让外滩的居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文/唐 烨)

关键词: 外滩街道 居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