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2025年结构性牛市的火热行情中,千亿公募浦银安盛基金的一则人事公告,却让无数持有者陷入更深的焦虑。公司首席权益投资官、被市场称为“权益一哥”的蒋佳良,以“个人原因”官宣离任,留下的是半数亏损产品、近50%的净值腰斩纪录,以及与基民巨亏形成鲜明对比的超6000万管理费,这场持续数年的“投资灾难”,不仅让投资者血本无归,更暴露了这家银行系公募在权益业务上的深层积弊。  作为浦银安盛权益业务的核心支柱,蒋佳良曾是公司对外宣传的“明星招牌”。拥有16年从业经验和海外名校硕士学历的他,2018年加入浦银安盛后,初期凭借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A169.87%的任职回报,一度成为市场追捧的“价值标杆”,其管理规模也一度占据公司权益基金总规模的五分之一,堪称浦银安盛权益业务的“半壁江山”。然而,这份高光并未延续太久,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蒋佳良的投资能力突然“失准”,其陆续接管的7只基金产品,业绩集体陷入低迷,半数产品任职回报转为负值,多数长期跑输同类均值,与前期标杆业绩形成“冰火两重天”的荒诞景象。  其中,规模最大的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成为蒋佳良任期内最“刺眼”的败笔。这只2021年底成立、初始规模达26.25亿元的产品,在蒋佳良管理的近4年间,净值一路狂跌,截至2025年11月10日,净值仅剩0.5438,任职回报低至-45.34%,近乎腰斩。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2025年A股呈现结构性牛市,多数权益基金实现正收益并跑赢基准,而该产品即便勉强取得年内正收益,仍大幅落后于同业基准与大盘,在2526只同类产品中排名2478位,处于倒数序列,成为牛市中的“另类风景”。  业绩惨淡的背后,是蒋佳良备受争议的“高频交易”策略。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长期维持极高换手率,2023年二季度换手率一度飙升至619.66%,而其管理的另一只产品浦银均衡优选6个月持有混合A,2022年四季度换手率更是高达810.49%。如此高频的交易频率,在公募基金行业极为罕见——频繁买卖股票不仅会累积巨额佣金、印花税等交易成本,进一步侵蚀本就亏损的基金净值,更对基金经理的择时与选股能力提出极致要求。但显然,蒋佳良的策略并未经受住市场考验,高换手不仅未能扭转亏损局面,反而让产品业绩波动愈发剧烈,最终导致两只核心产品成立以来全程亏损。  与基民巨额亏损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高昂管理费。Choice数据显示,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2022年至2023年累计收取管理费超5000万元,2024年全年管理费仍达1016万元,四年间累计管理费已超6000万元。一边是投资者账户净值持续缩水、亏损幅度接近一半,一边是基金公司无视业绩低迷,照样收取高额管理费,这种“只赚管理费不担亏损”的模式,彻底消磨了投资者的信心。在基金三方平台讨论区,满是持有者的愤怒与抱怨:“亏了快一半,管理费一分不少收”“高换手越换越亏,基金公司到底管不管”“这样的业绩还能当首席,浦银安盛的投研评估体系在哪”,质疑声此起彼伏,却始终未能得到基金公司的有效回应。  投资者的失望最终转化为用脚投票,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的规模从成立时的26.25亿元,一路缩水至2025年9月末的7.01亿元,缩水幅度超70%,不少持有者在亏损中无奈割肉离场,留下的只有惨痛的投资教训。  如今蒋佳良以“个人原因”离任,但这场由他引发的“信任危机”远未结束。尽管浦银安盛已为业绩最差的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安排了业绩亮眼的李浩玄接任,试图通过更换基金经理挽回投资者信心,但核心的首席权益投资官岗位仍处于空缺状态,给公司权益业务蒙上一层阴影。  作为管理规模接近3500亿元的银行系公募,浦银安盛长期以固收业务见长,权益业务本就是“短板”,规模占比不足3.5%。蒋佳良的离任,不仅让公司权益投研团队核心岗位出现真空,更暴露了其在权益业务管理上的诸多问题:投研体系不完善、基金经理考核机制不合理、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想要补齐权益业务短板,重建市场信任,浦银安盛不仅需要尽快确定首席权益投资官的接任人选,稳定投研团队,更需要优化投资框架,建立更严格的业绩评估与风险管控机制,真正将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  值得警惕的是,在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监管层正不断完善基金经理评估与激励机制,对持续业绩不佳、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加强监管。蒋佳良的黯然离场,或许是行业洗牌的一个缩影,但对于那些亏损的投资者而言,损失已然造成,信任一旦崩塌,重建之路注定漫长。  浦银安盛权益业务的困局,并非更换一名基金经理就能破解。如何扭转亏损产品的业绩、填补核心岗位空缺、修复投资者信任,成为摆在这家千亿公募面前的紧迫课题。而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这场“血泪教训”也再次敲响警钟:选择基金时,不仅要关注短期业绩,更要警惕高换手、高管理费等潜在风险,远离那些“只赚管理费不做业绩”的产品与机构。未来,浦银安盛能否走出权益业务的泥潭,首席权益投资官人选将如何确定,亏损产品能否实现业绩修复,市场与投资者都在拭目以待。

关键词: 投资 业绩 印花税 股票 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