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记者发稿,已有210家医药上市公司公布半年报,其中87%的公司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医药板块高成长赛道呈现出三条清晰轨迹。

赛道一:新冠疫苗研发

带动疫苗需求增长

新冠疫情的暴发使人们对传染类疾病的预防更加关注,同时国内新冠疫苗研发进展顺利,在疫苗接种预防科普下,许多人开始从被动的患病就诊思维,向主动的疫苗接种转变,二类疫苗接种比例大幅提升,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得到释放。

如智飞生物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速均超过30%,公司四价及九价HPV疫苗、五价轮状疫苗持续放量,加之微卡、三联苗获批在即,在研产品陆续进入收获期,其研究的新冠疫苗也进入二期临床阶段。

清华大学协和医院博士刘晓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流感为例,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我国流感疫苗综合接种率仍不足2%,远不及欧美国家。此次疫情让公众认识到疫苗的重要性,不论一类、二类疫苗,签发量都会持续增长。

曾担任上海市疾控中心疫苗专家的陶黎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疫苗应该会成为二类疫苗,由公民自愿接种。一方面是国内疫情控制良好,并不需要大规模接种预防;另一方面新冠疫苗研发成本高,如果全民接种会对医保带来很大压力。

赛道二:医疗器械国产化

奠定行业发展基石

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防疫物资需求急剧增加,生产与防疫相关的医疗防护用品、呼吸机、检测设备的公司均实现业绩大幅增长。同时,不少与之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更是大幅上涨。

华夏幸福研究院医疗研究员王瑞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疫情对全球的影响还在持续,但受疫情影响而业绩大增的医疗器械公司,却不能长期维持利好。这是因为国内疫情缓解,相关医疗物资不再紧缺;国外在度过疫情最艰难时刻后,本土防疫物资产能开始恢复,海外进口需要也会下降。

王瑞妍说,医疗器械是一个高增长的市场,我们测算预计,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7%,而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速不过5%。疫情是一个突发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加快医疗器械进口替代,医疗器械公司有了充分宽松的市场环境,可以放手进行研发生产,抢占进口医疗器械公司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间。

注重研发、在细分市场具有国产化龙头地位的医疗器械公司,今年的业绩更加稳重。迈瑞医疗半年报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增幅在38%-48%,乐普医疗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5%-35%,科创板上市公司心脉医疗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8.80%-44.68%。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7月份医疗器械迎来了第一次全国集中采购,虽然只是针对冠脉支架的集中采购,但迈出了医疗器械全国集中采购的第一步。和药品带量采购相似,整个耗材行业也将经历一场大洗牌,行业集中度将迅速向研发能力强、生产成本低的头部竞争者靠拢。

陈红彦说,由于部分耗材属于非标准品,一种产品甚至有多种品规,所以全国集采的难度十分巨大,过去各省甚至各市的医疗器械采购和医保报销各自为政,对企业而言进入各地市场手续繁杂,因此医疗器械的集中采购是必然的趋势。在梳理医疗器械行业采购、使用流程的同时,也将让优秀的公司利用技术与规模优势脱颖而出,结束了医疗器械小、散、乱的格局。

赛道三:药品产业链

打通产生巨头公司

三年连续三次药品集中采购,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影响巨大,一些传统的医药白马股,曾凭借几款仿制药就实现业绩连年稳定增长,但是在集中采购影响下,却丧失了舒适区,不仅业绩大幅下降,股价也难有起色。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医药公司正在面临降本增效的转型,动力就是集中采购,它会倒逼药企向上游产业链延伸,以获得市场优势,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生存并且壮大。

“医药公司有两个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是进入原料药市场,掌握原料药的话语权,这样可以大幅降低药品的生产成本;另一个是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在仿制药利润大幅降低的时候,通过新药研发带动公司成长。”史立臣认为,不论哪条路径,医药公司都会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甚至随着市场集中度提高,会出现打通药品产业链的巨头公司。

经历三轮集中采购的洗礼,一些医药公司呈现出业绩与股价的双增长,如恒瑞医药、复星医药、恩华药业。它们全产业链的优势在逐步显现,拉开与后续企业的差距。

国盛证券医药分析师张金洋表示,我国医药行业仍处于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早期,医疗健康需求快速释放,医药公司展现出了很好的结构性。

医药行业的市场分化也日渐明显。王瑞妍表示,当前医药公司的发展瓶颈,除了需要加快行业集中度,让大企业拥有更高成长空间,还需要进一步刺激研发。能够在新药和首仿药上不断有创新成果的药企,才会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报见习记者 郭冀川)

关键词: 医药板块持续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