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肠上皮一个小小的增生到出现肠息肉,再发展成为结直肠癌,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这相当于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让人们去发现与治疗结直肠癌。
但相关的统计数据却不容乐观。2015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37.1万,2019年全国新发结直肠癌患者已达52万,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率仅有7%左右。这也直接导致我国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与邻国日韩相比,相差近10%。
“结直肠癌是非常适合进行早筛的癌种。”11月25日,在“一诺前行·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证”发布会上,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树教授表示,最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的一款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为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打开了“一扇门”。
据悉,该产品为诺辉健康旗下,在预期用途中明确适用于40~74岁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肠镜应该放在治疗上
其实,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早就将结直肠癌作为最推荐进行早筛的两个癌种之一。他们通过高敏化学法大便隐血、免疫法大便隐血、免疫便隐血—DNA联合检测、结肠镜检查等方法,使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以每年近3%的速度下降。甚至有专家预测,假如现行美国结直肠癌防控措施继续推进,2020年美国结直肠癌死亡率较1975年可下降50%。
其实,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并不晚。
上世纪70年代起,郑树团队便在浙江海宁筛查了近30万人,并对高危人群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但时至今日,我国结直肠早筛的步伐依然缓慢。
究其原因,郑树认为,有国家策略制定的原因,也有经济水平的原因,还有大肠癌筛查技术手段。传统的粪便隐血相对比较方便,容易操作,但是任何出血疾病症状及病程进展都可能造成大便隐血,比如痔疮、良性肿瘤、炎症等。
“基于中国的国情,肠镜的主要作用不应该放在筛查上,应该放在治疗上。”郑树表示,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临床上推荐50岁以上人群做肠镜,但是现有的医院设备、专业医生的数量也远远不够。
基于几十年的结直肠癌筛查经验,再借鉴美国的策略,郑树团队把目光聚焦在大数据和分子标志物领域,他们希望通过粪便筛查出早期的结直肠癌患者。“通过粪便分子标志物检测,阳性患者再做肠镜,以减少肠镜检查人数,提高肠镜对结直肠病变的阳性检出率。”
新技术兼具灵敏与特异
鉴于此,一项被称为“Clear-C”的中国首个癌症早筛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于2018年9月启动。
据悉,该临床试验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为牵头研究单位,联合江苏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8家大型三甲医院共同开展,采用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以研究结直肠癌早筛的创新技术对降低中国结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临床价值。
作为“Clear-C”临床研究的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丁克峰教授表示,试验工入组患者5881例,实际纳入统计分析数据4758例。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他们要求所有入组人群均在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同时完成肠镜检查,对比肠镜检查和病理的金标准验证常卫清的筛查结果。
最终研究发现,与传统的结直肠癌临床筛查手段FIT(便隐血检测)相比,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对结直肠癌的检测灵敏度为95.5%(FIT的检测灵敏度为69.8%),特别对进展期腺瘤的检测灵敏度(63.5%)高于FIT(30.9%)两倍以上。
“这充分证明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可以更早、更准确地提示临床医生被检者的结直肠癌风险,并提高患者对进一步肠镜确认检查的依从性。”丁克峰说,“Clear-C”的试验中,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对结直肠癌的阴性预测值也表现极为出色,达到了99.6%。而阴性预测值(NPV)是指待评价诊断方法判断为健康的被测者中,真正未患病的比例,也是国际广泛认可用以衡量早筛产品的权威指标之一。
防治仍须多方联动
据诺辉健康CEO朱叶青介绍,该产品使用国内外指南共识所推荐的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路线,针对中国人群基因位点设计,使用3种方法检测粪便中与肠癌及癌前病变发生有密切关系的4个靶点和31个位点,再通过风险评估算法获得判断值。其所使用的风险评估算法是目前首个且唯一融合了KRAS 基因突变、BMP3/NDRG4基因甲基化和便隐血共4个参数的风险评估算法。并且具有无创无痛、非侵入的优势,患者只需居家取样,再将样本回寄至诺辉健康的检测中心,5个工作日内即可查看检测结果。
“相比美国非侵入性结直肠癌筛查产品Cologuard,多靶点粪便FIT-DN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对于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都可以发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教授说,这种可居家操作的早筛服务避免患者去了医院的麻烦,也消减了公众对做肠镜的恐惧心理,应大力支持和普及。
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教授的肯定。他表示,居家无创的检测方式极大突破了普及癌症早筛的制约,而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则是常卫清拿下中国早筛第一证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不仅可有效降低社会与个人的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卫生经济学价值。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顾艳宏教授算过一笔账,结直肠癌前病变的治疗费2万元,而晚期(四期)的治疗费用超过25万元。
有了早筛产品,结直肠癌的防治自然多了一把“利器”。但与会专家也表示,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多方联动,才能真正地迎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拐点”。(张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