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的“樱花泡面”、紫色的“星空葡萄果茶”、淡蓝的“蓝椰拿铁”、绿色的“泰式柠檬茶”……近年来,色彩逐渐成为食品商家的销售卖点。不过,在口味方面,有些产品并不如颜色那样来得惊喜,有些鲜艳颜色的来源可能也不那么健康。(9月13日《工人日报》)
赤橙黄绿青蓝紫,都到色彩营销的“碗”里来。如今,食品行业已进入一个充分竞争的时代,食品类型、营销渠道、推广模式等高度同质化,企业对产品进行适当的颜色包装,可以标新立异,增强产品的个性化,丰富产品的卖点,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色彩营销以产品的新颖化、差异化为特征,通过色彩实现产品的价值溢出,属于注意力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符合营销的规律,也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消费者大都有猎奇尝鲜心理,大都难以抵御“美色食品”的第一印象诱惑。色彩营销能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心理暗示,比如,炎炎夏日,蓝色、绿色饮品被认为更具凉爽口感,更适宜消暑祛热,也更受欢迎。规范、合理的色彩营销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消费选择,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
色彩营销必须遵循市场法则,恪守法律底线。色彩是食品的外在,食品的核心内容是口感、质量和安全。色彩营销必须以食品的核心内容为基础。色彩营销只有在食品核心内容的“统领”下,与食品核心内容合法合理“兼容”,才能为食品“添彩”,才能提升食品的附加值。否则,色彩营销很可能是昙花一现,甚至涉嫌违法营销。
有的企业过度追求色彩效应,制造色彩噱头,盲目为食品穿上华丽的外衣,却没有做到口味创新,没有让消费者感受到与普通食品的差别。一些食品的色彩营销理念与口味南辕北辙,让消费者产生了很强的违和感。
更严重的是,一些企业为了美化食品的颜值,超标使用色素添加剂,或者使用违禁添加物质。近日,在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的一次抽检中,许多茶饮门店热销的“泰式柠檬茶”就被检测出违规添加合成色素日落黄。而近年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查处了大量违法违规添加食品色素的案件。这样的色彩营销践踏了法律底线,给消费者带来了健康安全隐患,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色彩营销不能剑走偏锋、发力过猛,不能只重表不重里,不能舍本求末。色彩营销的效果和生命力在于食品的内在品质。企业在打色彩牌的同时,必须同时打好口味牌、价格牌、质量安全牌以及售后牌。监管部门也应对色彩营销加强关注监督,依法严格查处违法违规添加行为,把不安全的炫彩食品逐出市场,倒逼企业规范经营、守法营销,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消费者也应增强消费理性,不做食品“颜值控”,尽量少选择那些合成色素添加量较高的食品。(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