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元钱,获得一张写有一个陌生人微信/QQ号的纸条,或者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纸条上扔入盒中,以此等待“有缘人”。

从八九月开始,一些年轻人中间兴起了一种盲盒交友的社交方式。眼下,它正从线下火到线上,还有人从中嗅到商机,出了创业教程、招揽代理,或是售卖整套小程序,号称“零(低)成本创业”“月收入轻松过万”。

花1元钱交友,把对另一半的浪漫想象,寄托在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靠谱吗?这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或是涉及贩卖信息的问题?

95后小伙当起“地摊月老”

周二晚上7点半左右,杭州武林夜市开始迎来这一天的人流高峰。其中一个摊位,因为摊前荧光板上的宣传语而显得有些特别。走过的男女老少,大多会驻足瞅上几眼,忍不住念出声来:“你想脱单吗?1元留一个,1元拿一个……”

一对年轻夫妻停下脚步。男士爽快地付了1元,弯下腰开始留微信号,一边写一边解释:“给哥们留的,经过他同意了。不是我的,不怕回去跪搓衣板啊。”

一位妈妈带着初中生模样的儿子经过,摇摇头走开了:“现在还能这样玩?”

“玩玩,不当真!”“万一呢?”一个女生在同行两个妹子的“怂恿”下,有点不好意思地留了个号码,并取走两张纸条。

两个戴眼镜的西装男士,在旁边笑着观望了一两分钟,最终还是选择离开。

摊主小魏,是个95后小伙子,只要不下雨,下班后就会在此处摆摊。一蓝一粉两个盒子,分别写着“帅哥”“美女”,加上一叠花花绿绿的便利贴和几支笔,就是他的家当。

“摆了几个星期,在网上受到的启发,当时就感觉比较火。”小魏告诉记者,光顾他生意的大多是95后、00后,线下以女生居多,“逛夜市的女孩子多嘛”,线上的男女比例可能相差不大;生意好的时候,一晚能赚一两百元。

问他如何能保证号码的真实,以及会不会被人买去挪作他用,小魏只是反复强调:“大家都是花钱留的,不会有假”,以及“如果有人一口气要买10张以上,我就不卖了”。

有人嗅到商机 将玩法搬到线上

类似的脱单盲盒小摊和散装“月老”,出现在下沙、三墩、余杭等地方,有的还带着直播;一些咖啡店、剧本杀馆,也兼职做起此类业务。上抖音、小红书,你还会发现,成都、重庆、上海等城市甚至开出了脱单便利店,将留联系方式的纸条,升级成了漂流瓶。

这种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的社交方式,让一部分对网络流量敏感的人,窥见了商机。他们将玩法搬到线上,开发成了小程序模板:首页即是男女分开的抽/放纸条操作,除了留下微信号,还可以选填星座、爱好、要求,甚至是上传图片等。

各种售卖整套小程序模板,或者招下级代理的推广,也在一些知名问答社区和社交台上传播,大多附着数字诱人的收入截图。

“花9.9元成为下级红娘代理,通过你推广分享出去的链接,获得的收入有一部分会划给你,五五分成。你还可以发展自己的下线。”按照网站上留下的某推广信息,记者加了工作人员的微信。对方热情介绍,并催促下单。

而在另一家嘉兴的科技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只要花八九百元,就可以获得一套独立的小程序。“我们会给你搭建一个台,包括域名服务器这些。在线‘摆摊’,产生的收益全归你。”这名工作人员还坦言,自家主打的其实是盲盒商城,看到脱单盲盒市场的火热,才从上个月开始推出此套模板。“听说,有人靠直播导流,一天就赚了40万。”为了让记者尽快下单,对方补充了一句。

“你不知道顺着这根藤

爬过来的是什么”

线上线下脱单盲盒的流行,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各种讨论。

有网友觉得新鲜:“如果下次碰到,可以试一次。玩玩嘛,聊得不对路,删喽。”

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割韭菜”,还是两茬:“单身想找对象,还有想赚快钱的。买个微信号1元,成为代理9.9元,金额不大,也是智商税。”

网友“握拳宁”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上周末在夜市地摊留了信息,虽然目前还没人来加自己,但本周又光顾了小摊,帮一位异好友抽了三张男士纸条。“就算不是谈恋爱,交到新朋友也不错啊。”

“我不李姐(网络用语,即‘我不理解’)。”网友Mandy写道,“就凭一个微信号?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符合你的择偶标准。万一加你的是个微商呢?万一摊主把你的信息打包出售呢?”

还有不少网友关注到一个问题:这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或是涉及到贩卖信息的问题?

对此,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何远律师表示:“如果贩卖的只是微信号,首先,它肯定不属于民法上的个人隐私的范畴;其次,它是否属于《个人信息保护法》所保护的个人信息,是存在争议的,但哪怕将它归入个人信息,也是个人主动出售并允许商家再次出售,那么,个人也就等于放弃了法律所提供的保护。既然是个人主动出售自己的一项普通个人信息,且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同意商家继续出售其微信号的意思,很可能无法认定其构成违法。”

在何律师看来,这种新兴交友方式的主要风险在于,你不知道自己扔进盒子里的联系方式,主动来加的会是什么人。“也就是说,你抛出了一根藤,但并不能知道,顺着它爬过来的是什么。对方给出的身份、别、职业等信息,你无法确认真伪,说是妹子,也许是抠脚大汉。最大的风险还在于,参与其中的人,多多少少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哪怕预期再低,也还是怀有一丝相亲期待的心态。这就容易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他们可能会有针对地打造非常优秀的人设来下套。所以,参与者请一定要保持理,当然最好是别参与。”

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婚姻教育高级指导师罗睿绮向记者表示,脱单盲盒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随机带来的好奇感,玩的是偶然。”

同时,她觉得,这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年轻人强烈的社交需求。“每种新鲜事物都有热度周期,但年轻人想收获友情和爱情,是永恒的命题,不会变。”脱单盲盒给热衷于网络社交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交友的新渠道,“不过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男(女)朋友马上脱单,还是有点夸张。此外,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作为成年人,应该具备鉴别能力。也希望社会可以为年轻人结交朋友,创造或者说提供更多的非功利台和活动。”(记者 童蔚)

关键词: 线上线下 脱单盲盒 社交媒体 盲盒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