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西晋到底是被谁灭亡)
(资料图)
我们都了解历史上有那么一些强大的王朝,它们结束了政权割据的局面,使得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可惜的是,有一些却成为了短命王朝,又再次引发了混战。就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当然还有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我们都知道,在那纷纷扰扰的三国末年,蜀汉顶不住曹魏的强大攻势,沦为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一方。而曹操当初“三马同槽”的梦境也最终变成了现实,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一起把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定都在洛阳。公元280年,西晋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西晋初年,司马炎励精图治,他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九品中正制以巩固士族利益;反对奢侈提倡节俭等。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西晋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繁荣之态,被称为“太康之治”。可惜的是,即便是国家的创建者开了一个好的头,但西晋却仅仅短暂地存续了36年就走向了被少数民族灭亡的道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说都怪那个智障皇帝,当然这是从感性的方面来看待的。那么我们从理性角度分析发现,晋惠帝司马衷虽然痴呆不能处理政务,但是在当时的宗法制之下,他的皇位继承是合理合法的。纵观历史,其实我们都可以看到每个王朝都有那么几个不应该坐上那个位置的皇帝。一个新兴的王朝覆灭固然跟继任者有关,但是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是王朝的缔造者奠定了王朝的一个不良开端。虽然有之前司马炎自己主导的“太康之治”实现了发展。但是没过多久各个士家大族展现了他们的本性:贪婪奢侈,鱼肉百姓。可是司马炎对此却无动于衷,节俭没多久的他就骄奢淫逸起来,还帮助他的舅舅获取大量的财富。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许多的西晋官员们也成了社会的蛀虫,不仅横行乡里,还公然做起了强盗的行径,巧取豪夺,杀人劫财。自此,追求金钱名利、酒色奢华成为了西晋王朝的主要基调。
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的人都走在追名逐利和奢靡的道路上,真正有才华的文人志士没有机会去实现他们的抱负,只能以“清谈风流”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无能为力。喝酒、吟诗、作画、吸五石散就成为了他们自我解脱的最好方式。再加上朝廷的官员选拔制度上采取了九品中正制,官僚士族把持着任用大权,寒门士子难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赏识和认可。反过来,国家没了优秀的人才进行建设,只会一步步走向腐朽的深渊。
其三,贾南风乱政直接导致了宫廷政变。贾南风善妒暴虐,在司马衷即位后成为了皇后,把控朝政。在她杀掉太子司马遹后引发了朝堂上下的极为不满,由赵王司马伦为首进行了“清君侧”。但随着司马伦心中对权力欲望野兽的释放,他宣布废帝登位,但是身为藩王登基名不正言不顺,引起了各地诸王的兵变。因此逐渐就从内部争斗演变为全国动乱。
其四,是和第三个原因息息相关的,就是晋武帝错误地恢复了分封制。西晋的分封制也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设立的,但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这些诸侯国并非独立地国家;也与汉武帝之后的诸侯不同,并没有经过统治者刻意地“推恩令”实施而被削弱权力。司马炎没有吸取西汉的分封制优秀的处理方式,他认为曹魏的覆灭就是因为没有分封他们的宗族子弟,于是给予了诸侯兵权。“八王之乱”开始以后,天下连年混战。为了利益和皇位,司马炎的儿子们互相残杀长达16年之久,这大大削弱了晋朝的总体实力,最终无力抵抗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入侵,覆灭在历史中。
最后一个原因,便是西晋错误地处理了民族矛盾,导致了“五胡乱华”,自食恶果。这里的五胡主要指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为主的少数民族。西晋初年,大量胡人经由河西地区开始向中原移民,司马炎却采取了错误的民族政策,对胡人采取的是强行打压和贬低仇视的政策。这就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和汉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八王之乱”的时候,塞外的众多少数民族也趁此机会休养生息,陆续建立了数个政权,在边关之外虎视眈眈。终于在西晋最虚弱的时候,一举南下,长驱直入,直捣都城洛阳,西晋灭亡。
由此见得,司马炎其实和他的王朝灭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晋惠帝登上皇位的时候,西晋就已经处于糜烂腐朽的状态了,就算他不是痴傻,面对自己的善妒狠毒的妻子、世家大族的腐朽和少数民族的多重压力下,也可能是无力回天。只是刚好命运并没有眷顾晋朝,让一个白痴皇帝登基了。但国家这个巨大的权力机构的崩坏,必须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