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网太原3月9日电 (记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9日对外公布东周时期后寨墓地考古发掘资料,考古人员在山西朔州发现321座东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陶器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原与北方文化的交融。

后寨墓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后寨村,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关键地带。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为配合朔州市新殡仪馆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朔州当地文物部门对该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东周时期墓葬321座。

大部分墓葬未出土任何随葬品,仅有68座墓葬的出土陶器可修复辨识。随葬器物主要以陶器和铜器为主,包括鼎、鬲、壶、罐、陶带耳罐以及铜镞、铜剑等。

根据主要陶器组合差异,可将后寨东周时期墓葬陶器墓划分为3组。A组的带耳陶罐、深弧腹绳纹罐等器物与内蒙古的东周墓葬出土器物相似,应是一个与内蒙古中南部文化有别的考古学文化。B组以鬲、侈口鼓腹罐为最常见组合,这类组合在清涧李家崖东周墓、河北平山北七汲墓地均有发现。因此,B组人群可能与白狄(先秦狄族的重要分支)有关。C组以鼎、豆、壶等陶礼器为典型器物组合,其中,出土较多的最大腹径位于上腹部、尖圜底的鼎多出土于忻州、太原一带,该地区为赵国的势力范围,因此,C组人群应为赵人。

据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马昇介绍,后寨墓地东周墓葬器物种类多样,表现出十分复杂的人群特征,这与东周时期当地复杂的历史进程有关。从后寨墓地出土器物看,朔州地区应该已经被并入赵国的势力范围,但本地人群并没有很快遭到驱逐,而是与赵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区,甚至死后埋葬在同一墓地。

马昇认为,后寨东周时期墓葬文化因素十分复杂,是研究赵国向北扩张过程及与晋北土著文化交融情况的重要材料,对研究东周时期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交融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