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如果再遇到险情,自己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资料图)
干一行爱一行 不懂安全生产管理就主动学习
张小蔚出生于1970年,1991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2005年到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工作,2007年后开始负责辖区安全生产,“说白了,就是辖区有工商营业执照的单位,涉及到的安全问题,都在我们的管辖范围之内。”张小蔚说,那时候,安全生产怎么管,他根本不知道,不知道就要学习。
福建泉州的安全生产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张小蔚就去了泉州,和当地安监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上船,学习机械安全管理,在船上待了三天,忘记晕船吐了多少次,才对电梯、特殊工具等安全管理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张家村街道地处西安市主城区核心区域,面积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辖19个社区,现有科研、机电、文教、建材、商贸各类企事业单位2158家,安全生产监管点位多、信息量大,如何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确保安全监管工作准确、高效,一直是张小蔚思考的问题。
为此,张小蔚在辖区建立起了街办主要负责人、街办科所长、社区主任、社区安全生产专干、单位安监员“五级”联动的安全监管模式。2014年,他设计出“张家村街办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平台”,在辖区重大危险源企业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和网络设备,实时监控,有效地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协作灭火 肺部严重损伤后做了肺移植手术
辖区群众和街办工作人员都知道,每次辖区出现火情险情,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张小蔚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穿上战斗救火服与消防队员一起协作灭火。他说:“发生火灾时消防救援队是随机派的,难免对地形不熟悉。我的辖区所有消防设施在哪里、哪个救援设备怎么开启,我都了如指掌,早一分钟到现场,就可以早一分钟配合消防队员开展救援工作。”
2020年10月16日上午9时许,张家村街道辖区友谊西路一公司家属院15楼一户发生火灾,张小蔚几分钟就到达了现场,而此时消防部门还没有到。得知发生火灾的屋里住着70岁左右的老两口,老爷子出来了,老太太可能还在屋里。
情急之下,张小蔚带着简易呼吸机就冲了进去。通过楼梯上到7楼,楼道里都是浓烟,他几乎是摸索着上到15楼,进入房间,找了一圈没看到人,火势已经起来了,只好撤了出来。下楼后,听说老太太并不在屋里,出去遛弯已经回来了,他才放下了悬着的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消防员赶到,布置好灭火设施后,发现水出不来。经过多方查找原因,发现是物业工作人员误把进出两个消防水阀都打开了,管道形成了内循环,水流不出来,这时必须有人进去关掉一个阀门才能保证出水。
消防员对楼内设施不熟悉,张小蔚第二次冲进火场。一片浓烟中,他摸索着准确找到了阀门,水来了,火也很快被扑灭了,但他却因为长时间呆在火场,吸入大量有害气体,导致肺部严重损伤被送进医院。
住院第三天,张小蔚的家属收到了第一份病危通知书,在大家都替他捏着一把汗的时候,是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的救治和自己顽强的求生欲帮他渡过了第一关。
但病情实在太严重,治疗期间病情反复,在后续的治疗中,他的家人一共收到三次病危通知书。而这,似乎也成了他身体滑坡的一个信号,此后,他频繁进出医院,2021年5月底,在病情进一步恶化,必须24小时吸氧的情况下,张小蔚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就医,并于6月23日实施了肺移植手术。
被病情折磨的日子,医生、亲戚、朋友和家人都明白,如果不是第二次走进火场,他的病应该没这么严重,更不会出现病变。但他自己知道,即使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依然会不加思索地冲进火场。
2021年6月30日,由中国长安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主办的2021年5月“平安之星”榜单揭晓,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安监所所长张小蔚被评为“平安卫士”,是西安市上榜5月“平安之星”唯一一人。
发起成立张小蔚劳模志愿者服务队 全天候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
作为一名党员,为更好服务群众,2012年他就发起成立了张小蔚劳模志愿者服务队,现有志愿者400多人,人员组成囊括了各行各业。
这些年,张小蔚和志愿者们在工作之余利用节假日每月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宣传、驻点义务维修小家电等特色活动,累计更换开关、插座、水龙头、节能灯565个(只),更换电线1120米,为1135户居民家庭建立了家庭安全台账,为652户家庭排除了生活安全隐患,举办安全知识宣传800多场。
今年6月,在共青团西安市委、碑林区委的指导下建立西北地区首家志愿服务示范街,全天候为群众提供义务维修、维护小家电、中医按摩等志愿服务。
家里的液化气没有了、灯泡不亮了、燃气打不着了、马桶堵塞了……老人们的需求多种多样,志愿者服务队的应急保障生活小组党员志愿服务队就该出动了,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上门维修,如果有防疫政策,无法进去小区的话,志愿者则会用视频电话的方式进行指导,教会老人们在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或者协调物业工作人员现场维修。
10月19日,回顾自己这么多年走过的路,张小蔚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在岗位上,在服务群众的路上,我就踏实。”
实习记者 郭蓉 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