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赫 实习记者 侯佳欣

“时隔27年,我又回到了这里。一路走来,从临床工作到基础研究再转到转化型研究,从医院到学校再到企业,从研发服务到自己的新药研发,如今又离开工业界,回到学术界,我的事业追求都是想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最后让病人真正获益。”

10月15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会议中心内,西安交通大学基因与细胞治疗研究院揭牌,一附院党委书记马辛格为范晓虎教授颁发了该研究院院长聘书。


(相关资料图)

当天的范晓虎一身黑色正装,头发也精心打理了一番,显得格外精神。尽管已经无数次来这个地方,但范晓虎还是显得有些激动。

今年4月,创业7年的传奇生物创始人范晓虎在首创药物全球上市以后“功成身退”,宣布暂别工业界。他当时表示,会先休息一段时间,然后重新出发,未来仍将专注于细胞疗法。

而今以全新的身份重回母校,范晓虎感叹地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说,“变化太大了,我离开那年,肾移植科刚刚从泌尿外科分离出来,一切刚刚起步。27年后,这里的肾移植科已成为全国领先科室。不仅如此,一附院在多个医学领域都领先全国,填补了国内空白。”

10月15日,马辛格书记为范晓虎教授颁发院长聘书。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网图

27年,从医院到企业,从临床研究到开发新药

“我1993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就留校了,从事肾脏移植临床工作。当时,为了保证肾移植的患者不排斥,免疫抑制剂必不可少。然而那时的中国还没有成熟的新药研究体系,这些药物完全依赖进口,用法用量也依赖国外经验。”范晓虎回忆说,这些免疫抑制剂虽然能抑制患者的排斥反应,但也因为用药剂量缺乏合适中国人的指南出现了不少难以预测的严重毒副作用。

范晓虎说,除了监测一些基本检查指标变化,当时在临床上可以说是缺乏对于免疫状态的评估和器官毒性的监测手段。这些药物的使用,我们多数是根据欧美的文献或者药物的标签来计算剂量,这种用法并不科学,没有考虑到人种差异性的问题,但我们也只能摸索着来,国内在应用免疫学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看到临床有这些问题,医生也常常困惑不已,我当时脑子里有了一个想法:要设法有条件做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希望医生有一天能够有足够手段驾驭病人的免疫系统。”而今回忆起那段日子,范晓虎依然显得有些出神。

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范晓虎先是到了日本广岛大学做临床研修,随后进入大学院学习深造顺利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随后,范晓虎又前往加拿大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工作期间,范晓虎在小儿ABO血型不合心脏移植的研究方面取得世界级学术突破。其在Nature Medicine发表原著论文首次阐明了人类B细胞免疫耐受机制,论证了婴幼儿在移植前无需考虑ABO血型相合的理论基础。这些工作为器官移植领域带来了重要的改变和贡献。

“在多伦多病童医院的四五年里,我一直在与临床医生合作,用临床病人的样本来做转化型研究,没有现有方法就自己开发,没人研究领域就自己创立。”范晓虎称,虽然多年来我的工作几经辗转,但是其实主线都是围绕一个梦想——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让病人少受一点苦,多一分希望,比起发表更多的论文更我最想看到的。

2014年,范晓虎迎来人生的关键节点——回国。

2014年7月,范晓虎回国加盟金斯瑞集团,并于同年底在南京主导创立南京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优秀的研发团队开发先进的CAR-T技术平台。

彼时,CAR-T在肿瘤方面进展缓慢,甚至有专家怀疑CAR-T技术只适用于CD19这样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或者淋巴瘤的靶点,在其他的疾病和靶点上很可能没有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范晓虎毅然投身于CAR-T技术在更多的难治性肿瘤上的应用,更颇有勇气地选择了挑战多发性骨髓瘤——血液肿瘤中唯一被称为 “不可治愈的肿瘤”,作为主攻方向。

第一声惊雷发生在2017年。

在ASCO会议上,范晓虎团队发布的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CAR-T产品的临床数据引起全球制药界的轰动。

不久获得全球最大医药公司强生公司战略伙伴协议、西达基奥仑塞(cilta-cel)也获得中国医药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药监局认证的“突破性疗法”资格、今年西达基奥仑赛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还有欧盟,日本等国家地区的批准上市,创造了中国原创的重磅创新药“成功出海的传奇故事”传奇生物也发展成为CAR-T药物领域全球龙头企业……与传奇生物的明星之路一样,聚光灯也汇聚到了范晓虎身上。

范晓虎

重新出发,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范晓虎所在的基因与细胞治疗研究院设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教楼18和1层,14层同层还有肾移植实验室,与院内的病区相隔也不过几分钟的路程。

这是范晓虎与校方努力争取来的“宝地”。在他看来,只有真正贴近临床医生、贴近病房里的病人,研究院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据范晓虎介绍,在研究院正式揭牌之前,他就已经经常出现在一附院的各大科室,交流讨论进一步的临床转化研究的合作,找寻尚未解决的临床难点。“现在,肾移植、肝移植、肺移植,还有血液科、风湿免疫科等临床科室都有很强的意向,希望与我们一起做些具有转化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谈及未来的愿景,范晓虎难掩兴奋之情。

“在基于细胞基因治疗的免疫治疗领域,中国与欧美国家差距越来越小,在某些细分领域甚至实现了反超。”范晓虎称,然而我们的临床与科研之间的转化,脱节还是很明显的。我想做的,就是利用我在工业界的经验去桥接和推动这种转化。

作为一个应用免疫学家——这是范晓虎给自己的定位。在他看来,过去27年来,自己只做了两件事情:临床和转化。“我实际上就是应用现有的免疫学的知识和技术手段,专注于解决临床转化应用的问题。”

谈及令其名声大噪的创新细胞药物——西达基奥仑塞,范晓虎表示,之所以欧美获批如此之快,除了大胆开拓创新带来的技术优势,也离不开早期临床研究的精耕细作。早期工作积累作的越充分踏实,后期临床开发就会越顺利。

在范晓虎的记忆里,最让他难忘的也是临床阶段。

“临床开发阶段,很多事情我都是亲力亲为。第一例患者采血时,我一直待在采血室,盯了几个小时,生怕出一点问题。采到后,我带着医院的证明赶往咸阳机场乘机去南京,保证血样不受安检机照射,也一刻都不敢耽误,一直送到目的地后才安下心来。”范晓虎回忆说。

范晓虎称,而今,很多康复的患者依然与他保持着联系。而他自己,与这些患者之间也早已有了很深的情谊。

“过去十年,在国家政策导向的大力支持下,创新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西达基奥仑塞为首的一批国产创新药不断涌现,我国也从仿制药的时代迈入创新药时代。”范晓虎说。

在他看来,未来二三十年,无论是创新药物还是细胞基因疗法,都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应用免疫学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很多免疫相关联的大量疾病都很有可能走向治愈之路。

27载光阴,范晓虎用不懈的拼搏和努力书写下了属于他的事业传奇。而今,站在曾经工作过的土地上,范晓虎已经整装待发。新的传奇,也将从这里开始书写。

关键词: 西安交通大学 临床研究 在他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