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黄土高原上的洛川县,弥漫着苹果的香味。

果园中,果农正进行今年地里的最后一道农活——采摘苹果。乡间道路上,农用三轮车来来往往,将采摘好的苹果运往仓库;村头的广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货车正紧张有序地将苹果装车……

毋庸置疑,这是属于当地农民的节日,而节日便有着节日的“专属问候”。


(资料图片)

“你不管去哪家果园采访,只要问上一句‘今年收成咋样’,保准主人会对你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致富经!”前往洛川县采访之前,屈军涛告诉记者和当地农民打交道的“窍门”。

屈军涛是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1996年从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他一直耕耘在苹果种植技术开发与推广一线,深受当地果农的信赖。

“洛川苹果发展了几十年,全县95%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农民收入95%来自苹果产业。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大批‘土专家’,相互之间最爱在果树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上‘攀比’,看谁培育的苹果产量高、果子甜、卖价高!”屈军涛说,有时候,他这个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也得虚心向这些“土专家”们学习,“毕竟人家的经验可都是生产一线实践出来的!”

在洛川县采访数天,记者见到了数位“土专家”。

“好苹果是管出来的!你看我这苹果园,虽然一亩只有20多棵树,但收成可一点不比那些一亩50棵树的园子差!”10月10日,在将果园中采摘的最后一筐苹果搬上农用三轮车后,旧县镇韩村果农李新平对记者说。

2014年11月,丰收季刚过,种了大半辈子果树的李新平便下定决心,对自家的乔化树果园进行间伐——保留一行砍掉一行。这是当时洛川县苹果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举措。

“果树长大以后,种植密度太大的话通风、光照都受到限制,会影响果子产量和品质。”李新平告诉记者,间伐之后,尽管果树在数量上少了一半,但苹果产量却并没有减少,依然稳定在每亩3500公斤以上。

李新平的故事并非个例。在洛川县,经过政府的引导和市场反馈,越来越多的果农选择和李新平一样,主动采用间伐的方式对果园进行改造升级。截至目前,全县53万亩果园中已有38万亩完成了间伐。

“好苹果是管出来的!你看我这苹果,一斤能卖4.98元,村里别家可没这个价!”在永乡镇堡子头村,果农杜文选一边给记者介绍自家的矮化密植园,一边顺手摘下一个苹果,让记者掂一掂。他说:“一斤苹果比别人多卖一元钱,6亩果园就能比别人多卖大约5万元。”

杜文选的矮化密植果园2016年开始种植,2021年采收第一季苹果,目前还没有进入盛果期,但是栽种的红富士优系新品种的良好表现,让他今年下定决心在这片园子的不远处又栽种了8亩果树。

近年来,洛川县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技术。全县建成矮化密植果园12万亩,搭建防雹网7.8万亩,苹果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目前,杜文选已经切实感受到了矮化密植带来的好处。采用这种种植方法,果树之间的行间距大,机械可以正常进入,在日常管理中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6亩果园,我一个人就能管好,除了套袋,基本不需要再雇用工人。”杜文选说。

苹果树5年挂果,这个时间在永乡镇阿寺村果农李海民看来,还是太长。

“我家的苹果树挂果只需要两年,而且还不用套袋!”李海民说。2015年以前,李海民种植的也是现在常见的套袋苹果,但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不套袋的苹果其实并没有多少种植户能够供应。

“以前给苹果套袋,是怕病虫害,怕冰雹,怕颜色不好看。随着各种农资的升级和管理水平的进步,现在不用套袋,这些问题都能解决,还能省下袋子的成本,要划算得多。”李海民说。

2018年,李海民种下了第一批不套袋苹果树。来到果园的客商经常问李海民,这么干到底行不行得通。李海民只回一句话,“我这苹果,一定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李海民的30亩果园总产量达到4万余公斤,通过果面、直径、糖度等指标筛选,其中约三分之一的苹果可以实现单果售价20元。今年,他的果园总产量达5万公斤。

“洛川农民朋友的‘攀比’,‘攀’的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比’的是技术、品种和效益。正是这样的‘攀比’,让黄土高原上的村庄因产业兴旺而焕发出勃勃生机。”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这样的‘攀比’,我觉得还可以再多一些!”

总 监 | 杨   帆

监 制 | 井北斗

制 作 | 党    翠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我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