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川,说起刘豪很多人都不闻其名,但提起他所培育的中草药鸡蛋,可是家喻户晓,常常供不应求。透过这些“受宠”的小鸡蛋,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副生态农业的美丽画卷。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三合村高标准现代鸡舍一字排开,鸡舍内没有异味,四层鸡笼整齐排列,两万多只待产蛋鸡正在进食……


(资料图)

“回到家乡就是要干事业!”荒土地变成诗画田园当中少不了艰难和打击

对于刘豪,村里的人都不陌生,1982年出生的他,作为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曾经是村里的骄傲和全家的希望。毕业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2团石河子牛场工作,任饲料板块大区经理、中级畜牧师、年薪达到15万……在新疆11年之后,他已经娶妻生子、有车有房,但大家都没想到,2015年的夏天,他回到了村里,并告诉乡亲们,再也不出去了。“这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回来就是要干事业,想为村里早日摆脱贫困尽一份绵薄之力。”说起回乡创业的初衷,刘豪很真诚,面对家人的反对和村里人的不理解,他带着仅有的30万元积蓄和借款、贷款的60万元,回到家乡创立万鑫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把创业的目标瞄准了生态农业。

5亩荒地,一人多高的荒草,刘豪在距离村子三里路的地方,推开道路,平整土地,盖起了鸡舍。“当时山上的水、电、路不通,路只有一米来宽,下雨都是泥,鸡没有东西吃,就用小三轮车往鸡场送食物。我几天不回村里,就在这里管鸡。”回忆创业初期的环境,刘豪的眼神里流漏出激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17年冬天的一场大雪,45厘米厚的雪压塌了鸡房,由于感冒,鸡的死亡率很高,9000只鸡很短时间就没有了。”当时的天灾让他有了放弃的念头,但看到村民用小三轮免费帮他运饲料和水,他又重新燃气斗志,在肉鸡出栏小有收益后,他没有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尝试了海兰灰蛋鸡加普通肉鸡的多样养殖。

“2016年4月20日,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批鸡蛋900个,压着卖不出去。白水、蒲城等地方走了一天,结果一盘也没有卖掉。”刘豪说,刚开始很难打开局面,但他对鸡蛋的口感品质很有自信,没有放弃,在鸭口矿、王石凹等人群密集的地方,每天早上和母亲,开着面包车,拉上几盘鸡蛋免费给群众摆摊送鸡蛋,十余天之后,他一过去,大家不问价格就抢完了鸡蛋。2016年9月之后,刘豪就已经增设了60多个固定销售点,销售到了蒲城、白水、礼泉、西安等地。三年中,所有合作的店没有投诉,也没有一个合作关系中断。

“自己富了,不能看着乡亲们没饭吃”创业初心得以实现

随着公司规模和业务的扩大,用工也在不断增加。“公司用工,用谁都是用,那干吗不用邻家百舍里的乡亲们?更何况创业初期他们那么帮助我。”2016年开始,刘豪和村上20户贫困户签订了协议。2016年,48岁的村民杨建成因没上过学无法外出打工,被刘豪接到万鑫山公司上班,管吃管住,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是2000元;年迈多病的刘积来在公司打工,他的工资是80-100元/天,基本上一年能干160天以上的活;家住北沟组的程万社因体弱多病不能参加劳动,通过政府和亲戚帮忙,他用凑来的4万元入股万鑫山公司,2018年末,分到了6000元的分红……“我在这干了5、6年了,一个月能拿3000元左右,像我这个年龄已经很不错了,刘豪这个娃不错,不忘本。”村民刘先生说。

在刘豪的公司有长期工、短期工24人,除了给村上的群众提供打工和入股收入外,还承包了部分贫困户的土地。每亩按照80-100元的标准,签订了长期用地合同。像刘喜鱼、赵永杰等户,都是因流转了30亩撂荒地,每年可获得2400元的收益。“自己富了,不能看着乡亲们没饭吃。”刘豪说,这就是他无限前进的动力,为了家乡摘掉贫瘠的帽子,为了自身价值的体现,为了可以长远地解决农民收入难的问题,为了“初心”得以实现。

计划是实现梦想的最好方式他要建一个花园式的大循环生态基地

“我想再养些羊,把闲置的荒地充分利用起来,让大家都忙得有希望。”在给记者描绘这样一副生态农业全景图时,刘豪的眼中满是憧憬。计划是实现梦想的最好方式。为使山头换新颜,刘豪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行动。“目前已承包流转村上闲置土地,建成鸡舍1400平方米,办公用房、库房600平方米,原生态鸡场50亩、花椒种植50亩、中草药种植50亩,初步形成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产业模式。”采访最后刘豪告诉记者,他计划建立一个花园式的生态养殖基地,三万只高品质蛋鸡在山间漫步,鸡粪可以给300亩地施肥;野山猪、肥牛专门规划一个区域,同时做好动物肥加工;种200亩花椒树,树下种植黄芪、连翘、当归等中草药,让乡亲们家门口就可以参与中草药及干杂果的开发经营、以及务工……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编辑 张志斌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民收入 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