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金子的价值始终都是非常高的,我们都知道真金不怕火炼,但对于它是否吸水话题却有争议,因为陕西何家村出土的金箔,竟在半年内减重3斤,可专家却说:“你看看金箔的形状就知道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相关资料图)

1970年10月5日,陕西西安碑林区何家村的一位村民,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挖地基,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刚挖到一米左右时,铁锹竟触碰到一个“硬”东西,为了弄清楚硬东西是什么,这位农民只好将铁锹放在一边,用手将硬东西周围的土扒开,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硬东西竟是一个灰色的翁罐。

这位农民连忙叫来邻居,让他们帮助自己将翁罐抬出来,但将翁罐打开后,现场的村民大吃一惊,因为翁罐里面竟有各种宝石和器物,最显眼的是四块黄金。

淳朴的村民们看到价值不菲的黄金,他们立即认识到翁罐里面装的都是文物,他们立即联系村长,让村长联系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随后考古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对翁罐内的物品进行查看,让人感到惊喜的是,翁罐内发现的四块黄金竟是罕见的“赤金箔”,总重量达到11斤。

1971年,陕西省博物馆邀请何家村的村民来馆里参观,这原本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可是参观的过程中,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何家村的村民来到博物馆参观,在每件文物前都要驻足几分钟,可是看到“赤金箔”后,一位村民竟指着牌子大声地说:“这重量不对啊!”

听到这句话,其他村民立即围过来,这块牌子上标注“赤金箔”的总量为8.17斤,要知道“赤金箔”被发现的时候足足有11斤,看到这样的情况后,村民立即用质疑的语气问:“3斤黄金去哪里了?”

村民们发现“赤金箔”的重量减少三斤时,他们认为有人偷盗了黄金,只有这样,黄金的重量才会减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先安抚村民的情绪,然后立即进行内部排查,而排查出来的结果是每次工作人员接触“赤金箔”,都必须保持两个人以上在场,也就是说,根本不能发生盗窃行为,当一种又一种的可能被排除后,专家们认为只剩下一种可能,那就是“赤金箔”的重量减少是因为自身问题。

众所周知,黄金是非常稳定的金属,它并不具备可以吸水的功能,虽然黄金不能吸水,但金箔却可以。

我们可以看到,出土的金箔呈卷饼的形状,在金箔和金箔之间,存在很多缝隙,在这个缝隙之间是存在水分的,为了验证推断的合理性,专家们将展示台上的金箔取出,然后将它们泡在水里,取出后让其变成不滴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重新量重,果不其然金箔的重量再次变成11斤。

通过检验证明,金箔本身的重量并没有减少,减少的是水分,因为它长期深埋地下,被发现后才得到更好的保存,在这个过程中,金箔的水分慢慢地蒸发,才导致重量下降。

科学讲究的是事实和真相,为我们解开谜题,这段有趣的事情,不仅让我们知道一段考古趣事,更让我们知道,在文物工作中,文物专家们绝不允许自己的工作出现一点一滴的水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还原历史,还原真相,让我们看到文物自身的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 工作人员 重量减少 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