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城隍庙,位于白水县城南街(今彭衙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创建,现庙内仅存献殿和东厢房两座古建筑,内藏明清碑刻数通。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隍庙重修》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月立石,王希伊撰文,无书者姓名,现存白水城隍庙。碑为青石质,圆首,身首一体,碑额篆书“隍庙重修”。碑高160厘米,宽70厘米。碑文楷书13行,行满40字。碑载白水知县王希伊乾隆四十一年到任告文和乾隆四十六年修庙成告文,对研究当地民间信仰有一定价值。未见著录。
《隍庙重修》碑文
到任告文
维乾隆四十一年,岁次丙申五月辛未朔,越二十日庚寅。白水县知县王希伊,敢昭告于本县城隍之神,惟神、土地、人民之司,功隆参赞,聪明正直,而壹佑启乡邦。希伊亲受命于帝廷。爰承乏乎兹土,幸叨凭藉,先世清白之遗素,切仰钻大儒循良之范,宽仁为本,而达之必济以严威、廉洁其常、而行之务极夫勤慎、规模具在,曾慨然于挟策讴吟,机会当前,宁率尔于师心张驰。伏冀匡直辅翼,鉴观纠绳,俾百姓不受有司之伤,斯一邑实荷明神之赐,更祈甘霖立沛,陇亩具沾,东作已登,西成有喜,不胜悚惕,曷任翘企,谨告。
修庙成告文
维乾隆四十六年,岁次辛丑前五月癸酉朔,越二十二日甲午。白水县知县王希伊,敢昭告于本县城隍之神,恭惟明神,阴阳合撰,赏罚互权,爰通王法之穷,克伸天理之正,风如令出,足扫蒙翳,电是目光,谁逃洞鉴,惟是,仰瞻庙貌,近于不共,率作聿新,迟以有待。希伊夙叨庇荫,不致怨于群黎,危若冰渊,忽借援于协力,礼始诸饮食,敢不念所由来,典重于报祈。是用重夫孝享,在当职,合民人,以事社稷,在百姓,先公义,而后私情。伏乞,土谷惟修,雨旸时若,四序常调,玉烛万年,永固金瓯,谨告。
《重修城隍庙碑记》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立石,顾元亨撰文,王建瀛书丹,现立于白水城隍庙。碑为青石质,圆首,碑额楷书“皇清”。通高406厘米,其中碑身高260厘米,宽86厘米。碑文楷书15行,行满58字。碑载光绪二十一年白水知县顾元亨维修城隍庙一事,对研究地方古代民间信仰有一定价值。未见著录。
《重修城隍庙碑记》碑文
重修城隍庙碑记
易之观曰:先王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记曰: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邑之有城隍庙,御灾捍患之大者也。而有城隍庙之神之庙,尤神道设教之显焉者也。何则自古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当戎马蹂躏干戈扰攘之秋,数十万生灵性命托庇于兹,不啻虎口之离,而慈母之依,相与恃以不恐。至若肃穆其地,森严其观,俾愚夫妇触目警心者无论矣。即有桀骜不驯之徒,拜瞻之下,莫不魂悚悚其惊,斯心偲偲而发悸。所谓畏王章不如其畏阴谴者,良不诬也。邑城隍庙权舆前明,国初已经重修,迄今百有余岁矣。墙壁破穿于鸟鼠,丹青剥蚀于雨风。其他露处尘封,所在不免。甚非所以妥神灵,肃祀典也。爰会商邑绅,鸠工庀材,理其折崩,葺其颓坏。规模仍旧,而气象则焕然改观也。是役也,经始于癸巳之秋,再阅秋而告竣。夫以不饥水毁,苦歉连年,而松茂竹苞,竟成厥功于浩大,非其邑庶乐输与,邑绅之勤公,何克至是。仆莅兹土八载于今,愧无善政深仁,感发兴起,而民犹不赏而勤若此,诚可嘉已。抑又闻神者民之主也。惟祝自今以往,雨旸时若,夭厉不兴。将民和而神降之福者,正未有艾。春秋享祀之下,展其诚敬,因以戢其嚣陵。将见道教由此而显,灾患藉此而消,即邑之人心风俗由此而醇且厚。是无形之金汤,比于有象之金汤,诚有高不可逾深不能测者。呜呼。其关系岂其微哉。若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则昔人有赖于今,犹今之属望于后也。爰撮大略而为之记云。
同知衔知白水县事岭南顾元亨熏沐敬撰(捐银十两)。修知郎白水学训导郇州王建瀛沐手书丹(捐银二两)。白水县城守营尽先把总马鸣鹿(捐银一两二钱)。白水县典史彭履中。首事人:雷蔚霖、郭邦杰、贺平章、李生芳。十六里五、六甲总里:高自玉、许大怀、权盛儿、元清显、张福祥、杨建业、王好武、吕彦俊、高望斗。
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岁次旃蒙协洽孟冬上澣谷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