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岁的汪海平来自安康市汉滨区,从1990年第一次接触藏品开始,已经过去了32年,在这32年里,他热衷于收集有地域文化的藏品,包含窗花、字画、瓷器等等。2020年,汪海平开办了自己的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也成了周围学校学生们的实践教育基地,除了热爱收藏,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去接触和传递这些历史印记。
1990年的一天,汪海平在广场的地摊上看到有人出售瓷器和钱币,一时间来了兴趣,从此走进了收藏行业。随着接触的越来越多,汪海平有了自己担忧。他回忆道:“当时我对带有安康汉水地域元素的藏品非常有兴趣,但是许多外地的收藏者都给买走了,心里觉得非常可惜。”2000年后,汪海平开始有方向的征集一些民间保存完好的木器家具以及使用过的一些瓷器。
随着一件一件的收集,2020年,汪海平开起了自己的民俗博物馆——三宝堂,并将自己多年来的收藏品陈列其中。“办这个博物馆主要是自己的爱好,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到藏品保护的重要性,其中一些藏品蕴含着传统的美德、做人做事的哲理,我想把这些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汪海平说道。
(资料图)
走进三宝堂,大厅是一间瓷器展厅,各种藏品一一陈列,饱含年代感的瓷器花纹吸引着游客们驻足品鉴,穿过走廊,内部是一件木器展厅,这里收藏着各类家用器具,石磨、桌椅等等,正中放置着一架古筝,平常汪海平也会用它消磨时间。
“这种八仙桌在过去一般是大户人家才有的,旁边的瓦罐是用来盛水的用具……”汪海平介绍道。二楼的三个房间分别是木雕、石雕和字画展厅,这里既有做工精致的窗框,也有韵味十足的山水佳作,字画上如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等典故,汪海平娓娓道来。
众多展厅里,汪海平印象最深的是一套桌椅,这是他收藏路上的第一站。“当时是在一位农户家中看到的,当时已经有些损坏了,但是做工很精致,农户说他们上一辈传下来的,估计可能有200年的历史。”汪海平满心欢喜,迫切的想要收藏这套桌椅,然而却被农户多次拒绝。
汪海平回忆道:“那位农户也是遵循父辈的意愿,想自己留个念想,但是这套桌椅如果再继续作为家具使用,要不了多久就坏掉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维护。”就此,汪海平依然继续上门拜访,希望能收藏这套桌椅,最终,这位农户也被汪海平的执着所打动,将其予以转让。32年过去了,这套桌椅仍完好无损的保存在三宝堂。
“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故事。”汪海平讲道,而这段故事,可能是其本身所具有时代印记,也可能是后人所赋予的,而对于汪海平,最深刻的莫过于寻找和收藏这些藏品的历程。
据汪海平的儿子小汪回忆,从自己记事开始,父亲整天就忙碌奔波于收藏。“第一次跟父亲去收货是去白河,那时交通也不方便,早上坐火车出发,然后又坐船、坐摩托车,最后还走了好久的山路才抵达。”然而父子俩此行并没有收获,直至晚上才空手而归,第一次走进父亲的世界,留下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累”。多年来,身为儿子的他也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执着,但他依然选择理解和支持父亲。“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爱好,看到我父亲乐在其中也蛮好的,他喜欢就行。”小汪说道。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汪海平讲:“下一步我准备收集代表咱们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汉调二黄、戏曲人物一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安康的文化印记保留下来,留给后人学习。”据了解,汪海平早在90年代先后从事酒店经营和养殖场工作,在接触收藏后,自己将积蓄用于藏品收集,如今的三宝堂博物馆常年免费对外界开放,也成了附近中小学的实践教育基地。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