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4日开幕的西安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西安市市长李明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释放重要信号,2023年,西安将全面吹响“北跨”发展“集结号”。

就在当天上午,2023年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324.63亿元的150个项目,涉及先进制造、城建及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多领域。


(资料图)

既有决策引领,又有举措落地,西安“北跨”奠定坚实基座,即将驶入发展快车道。新的一年,聚光灯瞄向西安以北。

2018年《大西安2050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首次提出“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改为“北跨、南控、西融、东拓、中优”,成为近年来西安空间发展的总纲领。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冉淑青分析称,“西安南侧为秦岭生态保护区,发展空间受限;北边为广袤的渭河冲积扇平原,具备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先天条件,因此,西安跨过渭河向北发展,使得渭河成为西安的市内河成为西安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2022年举行的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对这一战略做出精炼解读,即“向南控好生态红线,向北跨出工业强市的一大步,向西融出西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向东拓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中心城区彰显千年古都的新优势。”

从决策层面看,对于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西安来说,“北跨”无疑将成为激发新动能的重要载体,而被寄予厚望。

西安“北跨”,主要涉及高陵区、阎良区、临潼区、西咸新区直管区等渭河北岸各板块,以及渭河以南相关区域,重点区域总面积1410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33.3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27.28亿元。

西安实施“北跨”战略多年,建设了渭北工业集中区的高陵、临潼、阎良等三个工业组团,托管区西咸新区的空港新城、泾河新城、秦汉新城也在渭河以北,这些区域共同在渭河以北形成了一条包括汽车、现代装备、通用航空、新材料等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走廊,也是西安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渭北工业大走廊初具雏形。

随着“引汉济渭”工程和东庄水库等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动工,根本上改变了渭北区域的水资源条件,能够支撑形成新的增长极。渭北区域作为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区域空间广阔,基础条件优越,是西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优化格局、提升能级的最大潜力空间。

在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中,对“北跨”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今后,西安市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项目布局向‘北跨’聚集,促进产城融合、板块联动,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

目前,西安市已制定《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空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实施方案,正在征求意见。

同时,随着西安都市圈规划的落地实施,西安跨渭河发展的路径也愈加明晰。去年以来,无论从项目进程、政策支持还是交通基建,都加快了落地速度。

西安地铁10号线17座车站全部封顶,210国道高陵过境公路改线工程建成通车,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高陵智能制造产业园、西安经开区秦创原•轨道交通创新中心及产业园、国际港务区渭河南岸企业总部基础设施及配套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或集中开工。渭河两岸正在进行绿化提升、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提升,按照规划完成后将形成由河向城逐步升高的空间形态。

今年,西安市还将启动北辰大道北延伸、西铜路市政化改造等项目建设,以交通先行助力“北跨”驶入快车道。

展望“北跨”发展目标,到2025年——

率先打造渭河南北和渭北区域东西向立体化、高质量交通网络,推动中心城区与渭北区域建立更加紧密的高效率通勤体系;

打造“双中心”“北跨”科创走廊,建设成为创新引领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形成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的区域增长极;

形成以产城融合为导向,推动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实现宜居宜业高标准高品质;

推进区域一体化营商环境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实现区域经济总量较2020年增长50%,将渭河两岸和渭北区域打造成为交通高效便捷、生态宜居宜业、功能配套齐全、充满创新活力的产城融合现代新城和新型城镇化的西安典范。

向北跨出工业强市的一大步,是谋求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内在要求;拥河发展,将渭河打造成西安的城中河,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推动西安都市圈发展的题中之义;而一河两岸,宜居宜业,繁荣兴盛,是西安人共同的期盼。

“北跨”,不仅仅是交通、产业的北跨,更是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北跨”,是人气的“北跨”。

“北跨”已至,未来已来。

(部分内容综合西安发布 华商报)

关键词: 发展战略 基础设施 先进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