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发大火,让北京长峰医院这家早已登上资本市场的民营医院进入公众视野。在其背后,长峰医院发家史及由此引发的经营争议,也一并受到关注。华商报记者注意到,此前可以正常浏览的西安长峰医院网站,目前已经无法打开。西安长峰医院曾因患者在其医院住院时存在过错致疾病加重,承担相关赔偿责任。

新三板股票被全国股转公司停牌 西安长峰医院网站无法打开


【资料图】

4月18日,北京长峰医院住院部东楼发生火情。突发火灾事故,让长峰医院陷入舆论旋涡。

北京长峰医院官网资料称:“北京长峰医院作为长峰连锁医疗机构的旗舰医院,是一所现代化新型医院。北京长峰医院用十余年的深耕,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家综合二级医院。”

这里所指的长峰连锁医疗机构,以北京长峰医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峰医院”)作为主体,2017年3月开始在新三板挂牌。国内登陆资本市场的医院并不算多。在新三板市场,以“医院”作为股票简称的仅有三家,长峰医院正是其一。

长峰医院是一家以血管性疾病尤其是血管瘤类及脉管畸形诊疗为特色的连锁医院。2022年半年报显示,长峰医院控股、参股企业达22家。这些遍布在上海、成都、郑州、西安等全国一二线城市的长峰子公司,大部分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实体医院,还涉及互联网医院等。

火灾事故发生后,长峰医院经营风险显现。

4月19日,中信建投作为主办券商提示,本次事故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损失金额尚不明确,将对长峰医院经营形成不利影响。并称“将密切关注本次事故的相关情况,及时按照相关规定督导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同一天,全国股转公司发出公告,“长峰医院因发生重大风险事件,且未向我司申请停牌,根据相关规定,决定自当日起对其股票实施停牌”。

此外,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宣布,取消北京长峰医院会员会籍,并免去长峰医院实控人汪文杰在协会所任职务。

北京长峰医院因事故停诊后,其他地区长峰医院接诊或暂未受影响。4月21日,华商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成都长峰医院咨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仍可预约面诊。

当天,华商报记者在位于西安南二环西段的西安长峰医院看到,下午4点30分左右,医院对外营业,但一层并未看到有就诊患者。

不过,华商报记者注意到西安长峰医院网站已无法打开,网页链接显示为“服务器错误”。而在早前一些报道中,该网站部分图片及内容曾作为信源被引用。

近年陷入连续亏损 仍耗费巨资搞销售推广

长峰医院实控人是现年54岁的汪文杰。

“下海”办医院之前,他是湖北省鄂州市中医院一名医生。2002年,汪文杰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民营医院——鄂州中医血管瘤专科医院。

越来越多的外地患者到鄂州求医,让汪文杰意识到,要想把血管瘤专科医院这个事业做大,必须到大城市开设医院才行,而且要逐步建起自己的连锁品牌。

这个构想,最终在2006年成为现实。通过运作,汪文杰接下北京丰台区长峰医院,改制为一家以血管瘤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并以“长峰”品牌向全国扩张。

大肆攻城略地中,长峰医院新设、收购并举。以“长峰西北总院”西安长峰医院为例,前身为西安益民康复医院。2014年,益民康复医院5位原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当时的长峰有限。长峰医院曾在招股书表示:“西安长峰和南宁长峰被收购之前,均为在当地经营多年医院,公司为实现全国范围布局,有效利用其经营设施和医疗资源,快速进入当地市场,遂将其收购。”

2017年登上新三板可谓长峰医院巅峰时刻。2018年,长峰医院一篇宣传文章称:未来还将继续新开医院,“力争5年内全集团医院数量达到100家。”

不过,长峰医院扩张步伐被现实打断。2020年起,医院连续亏损。截至2022年上半年,长峰医院在两年半里已累计亏损9882.4万元。其子公司业绩亦不乐观。2021年,长峰医院披露22家控(参)股子公司业绩,其中12家亏损。2022年上半年,亏损扩至17家。

虽然盈利困难,但长峰医院推广投入“豪爽”。2020年-2022年上半年,长峰医院销售费用分别为7971.84万元、1亿元、4707.28万元。其中,广告及业务宣传费分别为4301.74万元、5325.49万元、2673.33万元,占销售费用比重均超过50%。

多地长峰医院曾卷入医疗纠纷

长峰医院发展离不开医改红利。2009年起,各地陆续出台鼓励民营医院发展的相关政策,民营资本开始大面积布局专科医院,并走出与公立医院迥异发展路径。

以长峰医院所在血管瘤治疗领域为例,其招股书曾指:公立医院如上海九院、北京301医院、协和医院等作为国有知名医院,加上多年沉淀积累,具有一定专业权威性。民营医院推广方式主要是网络,由于竞争激烈,广告费用逐年上升,广告宣传占收入比例过高。而就当时的长峰医院,对其经营有重大影响的业务合同,就包括与百度推广达成的框架协议。

2016年“魏则西事件”发酵,让网络竞价排名、莆田系民营医院等成为众矢之的。

2019年,长沙长峰医院亦被央视曝光“网络医托骗局”。据警方调查,这起骗局涉及虚构治疗水平、伪造医生从业资历,并利用网络关键词竞价诱导患者就诊。

近年随着互联网诊疗、短视频及直播兴起,长峰医院还试图抓住新风口:拿下互联网医院牌照,启动医生IP宣传,培养医生直播,短视频拍摄等,“让医生成为公司品牌宣传主体”。

多年来不遗余力“包装”推广,虽然为长峰医院“引流”了数量可观的患者群,但各地长峰医院在诊疗过程中也数次卷入医疗纠纷。

2018年,有成都市民反映成都长峰医院为其女儿进行面部血管瘤医治和修复,就医中面部出现溃烂,造成瘢痕和嘴唇裂口,该事件后引发当地卫健部门出面调解。

2022年,北京市二中院对一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作出判决,认定北京长峰医院存在抢救措施不到位等医疗过错,对患者死亡承担30%赔偿责任。

另据中国裁判文书网,2017年10月,西安市莲湖区法院对一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作出判决,认定西安长峰医院在患者住院时存在过错致疾病加重,承担30%赔偿责任。

华商报记者联系血管瘤领域多位公立医院专家,请其评价长峰医院血管瘤诊疗,遭到婉拒。

一位专家介绍,多数公立医院并未设立血管瘤专科,主要按发现部位就诊,如腿部血管瘤或在骨科就诊,食道血管瘤就诊于消化科,“血管瘤存在自限性,是否需治疗处理应对症评估。”

全国约2.35万家非公立医疗机构,平均每家亏损553万/年

资本开始撤离民营医院?

近年来,民营医院数量迅速增加,但并未能匹配患者信任的增加。而叠加疫情、市场竞争及药品集采等影响,经营压力陡增。

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2倍多诊疗人次却不到五分之一

近十多年,一系列支持社会办医的政策推出,民营医院拿到医保定点资质门槛降低,随之而来的资本狂飙,让民营医院迎来高速发展期。

截至2021年,全国民营医院达24766家,是11804家公立医院的2倍有余。而民营医院的诊疗人次仅6.1亿,不足公立医院诊疗人次32.7亿的五分之一。

有投行人士分享了一个案例,早前他们帮资方调研某县级民营医院,交流中,该医院忧心忡忡的是高铁即将通车,这意味着许多患者将流向西安的大型公立医院。

两起“黑天鹅”事件更引发行业洗牌。一是2016年“魏则西事件”引起的莆田系医院“大地震”。二是2020年开始的疫情,让民营医院经营压力放大。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显示,全国约2.35万家非公立医疗机构,一年亏损约1300亿元,平均每家亏损高达553万元。

民营医院发展需要建立口碑和信用体系

火灾事故发生一周前,长峰医院宣布,将全资孙公司长沙湘城康复医院有限公司100%股权以1500万元出售给湖北庆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将广州长峰医院有限公司51%股权以535.5万元出售给鄂州市素墨广告有限公司。

长峰出售旗下医院资产的际遇,恰是眼下民营医院行业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已有多个资本方、上市公司等宣布转让旗下民营医院股权。例如,去年新华医疗将子公司持有的唐山弘新医院43.3333%股权及辰韦仲德合计12.85%的股权转让。

今年2月,河南建开置业参与投资的焦作同仁医院被整体拍卖,成交价2.46亿元。而它在2013年落成揭牌时,一期投资4.6亿元。

3月,华塑控股宣布完全退出樱华医院,51%的股权售价2157.218万元,比2022年10月首次挂牌时下调500多万。

在万联证券西安营业部投顾屈放看来,叠加疫情、市场竞争及药品集采等影响,民营医疗机构经营压力上升,但并不意味着资本方信心消失。在未来,民营医院在我国医疗体制中仍然会是一个重要补充。因此,对坚守底线、健康发展的民营医院来说,将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但医院运营最终要靠人,以技术和服务赢得发展,用口碑得到患者信任,建立起信用体系,而不是靠无节制的推广。”

医院上市企业去年业绩分化 这类更赚钱

过去几年,医院类上市企业究竟活得怎么样?长峰医院的亏损,是个例吗?

中新经纬梳理Wind数据发现,申万医药生物行业里,细分到“医院”这个行业,A股有14家上市公司,港股则有7家。截至4月21日,这21家上市公司中,已有12家披露了2022年年报,其中7家盈利,5家亏损。

盈利的企业中,环球医疗、海吉亚医疗已经连续5年保持盈利,且在逐年增长。2018年至2022年,环球医疗净利润由13.52亿元增至18.90亿元,海吉亚医疗由0.03亿元增至4.77亿元。

新里程则是大幅扭亏。2022年,新里程实现归母净利润1.56亿元,相较上年同期亏损的3.71亿元,扭亏为盈。2018年至2021年,新里程曾连亏4年。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副秘书长陈林海分析,过去几年,部分医院业绩出现下滑甚至亏损,疫情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

不过,拉长时间线来看,即便是疫情之前的2019年,也有不少上市医院陷入亏损,比如新里程的前身恒康医疗。此外,2019年至2022年,澳洋健康连亏4年;2019年至2021年,*ST宜康、创新医疗连亏3年。

相比较而言,眼科、口腔科等部分专科医院更能赚钱。2018年至2021年,通策医疗、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爱尔眼科连续4年保持盈利。显然,近几年,眼科、口腔科、医美等消费医疗市场正在快速崛起。

“相较于严肃医疗,消费医疗大多不需要持续投入过多的资金,对于那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品牌效应的企业,一旦过了盈亏平衡期,之后基本上就能稳定地赚钱了。”上海医略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仲崇海称。 中新经纬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华商报记者 查京京 采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