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揭晓的“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中,有两项跟桥梁遗址相关。其中的西安三殿汉代古桥考古项目是迄今为止在浐河流域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座汉代古桥,正对西汉薄太后南陵及汉文帝霸陵。根据文献记载推测,有可能为“南陵桥”,为进一步寻找文帝“顾成庙”提供了重要线索。
如今,4个多月过去了,三殿汉代古桥遗址进展如何?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做哪些保护工作?《乡党带你桥》第四期,我们就走进三殿汉代古桥考古现场,为大家揭开古桥遗址发掘、保护的神秘面纱。
西安三殿汉代古桥位于浐河以东,半引路以西,红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北侧,西距现在的浐河约400米。据考古项目负责人陈爱东介绍,2022年9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配合灞桥区三殿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对勘探发现的古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现桥桩874根,宗地范围内桥体残长74.64米,宽20.54米。
(资料图)
桥桩走向(西北-东南拍摄)
远眺南陵(西北-东南拍摄)
桥桩呈西北-东南向分布,自北向南可分为8排,其中南面3排以圆形木桩为主,分布较为稀疏,北面5排,桥桩分布密集,排列有一定规律性。
成排方形木桩
桥桩形制可分为方形木桩、圆形粗木桩、圆形细木桩三种。根据木桩分布情况及碳十四测年数据分析,方形木桩和圆形粗木桩年代为西汉时期,圆形细木桩年代较晚,为东汉时期。
桥桩东南向正对白鹿原霸陵和南陵,东距汉文帝霸陵约5.5公里,东南距汉薄太后南陵约5公里;西北向对的是汉长安城,距汉长安城有9公里左右。
桥桩走向(东南-西北拍摄)
陈爱东表示,通过对西安三殿汉代古桥遗址的发掘和初步研究发现,该桥正对白鹿原上的西汉薄太后南陵及汉文帝霸陵,是帝陵营建的重要的配套设施,属于汉代重大国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该桥位于南陵、霸陵与汉长安城之间,是一个重要的交通线节点;而且,该桥还涉及西汉时期的陵庙制度。
三殿古桥位置
陵庙是西汉帝陵形制要素中的重要一项。根据文献记载,汉景帝庙为德阳宫、汉武帝庙为龙渊宫,其中经考古发掘的汉阳陵罗经石遗址为汉景帝的德阳庙,经钻探确认茂陵帝陵东南的10号建筑遗址为汉武帝的陵庙“龙渊宫”。
此外,汉昭帝庙号徘徊、汉宣帝庙号乐游、汉成帝庙号龙池以及汉元帝庙均在陵旁立庙,而哀、平二帝庙的位置有学者认为“亦应当在其陵旁”。可见,自汉景帝开始,陵旁立庙逐渐成为定制。但汉代更早时期比如文帝时期的陵庙制度是什么样的,现在还不知道。
顾成庙位置推测
根据文献记载,汉文帝庙名曰 “顾成庙”,修建于文帝前元四年 (公元前176年)。顾成庙具体位置,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根据文献记载,“庙在长安城南”;二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振东先生考证在长安城东南远郊;三是在汉文帝霸陵附近。
这条古桥遗址的发现为探寻文帝的“顾成庙”提供了重要线索。根据“南陵桥坏,衣冠道绝”文献记载,可知,南陵桥和衣冠道存在密切关系。汉代有一种“月游衣冠”制度,规定帝王陵寝中所置衣冠每月要从陵寝拿到庙里去祭祀,由此产生的道路叫作“衣冠道”,即从陵到庙的道路。
如果顾成庙在霸陵附近,由陵(陵寝)到庙(顾成庙)之间必然有一条衣冠道,该条道路在武帝时期的“断绝”是因为“南陵桥坏”,那么南陵桥也应在附近。而此次发掘的三殿古桥遗址,位于浐河之上,如果其为南陵桥,其是否毁坏都不会影响到霸陵上衣冠道的断绝,因此顾成庙不应在霸陵之上。
其位置应在三殿古桥遗址至长安城东沿浐河一线的道路附近,也即与刘振东先生认为的长安城东南远郊这一观点较为接近。由此,可进一步推测陵前立庙这一西汉的陵庙制度在文帝时期并未出现,在汉景帝时期才正式确立。
自三殿古桥遗址发现以来,现场文保和各类科技检测工作也一直同步开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李莎介绍,首先,文保工作者对三殿古桥出土木桩展开病害调查;其次,现场采取覆塑料薄膜或者草绳覆膜等多种方式遮光保湿;最后也做了相关的保护研究工作。
含水率监测
一方面是针对主要物理因素——木材含水率进行的监测。得出了东部含水率偏高,东部有探沟,内有积水;圆木的含水率高于方木的含水率,覆膜的含水率高于未覆膜的含水率。监测结果验证考古工作者的临时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是科学分析工作,通过技术测定,得出出土的木桩主要有云杉、铁杉、香椿等,这与三桥、沙河古桥树种是一致的,体现了古人就地取材的理念。也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同类现场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这座古桥发现之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专家对现场进行了考察,一致认为古桥遗址价值意义重大,所以通过专家论证会,形成专家意见,对古桥遗址进行原址保护。
“因为项目涉及三殿村民生工程,随着‘考古前置’的土地使用模式落实与推广,工程建设中古代文化遗产得到了积极有效的保护,推进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考古工作破局之路,保证了民生和城市发展。”三殿汉代古桥考古项目负责人陈爱东介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