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霜降时节,南方晚稻进入成熟收割期。在南岭山脉南麓的韶关,农户们趁着近期晴好的天气收割晚稻,确保颗粒归仓。广袤的粤北大地上,处处呈现出丰收盛景。据统计,韶关全市晚稻种植面积103.9万亩,秋收工作有序推进,韶关这座“粤北粮仓”喜获丰收。
始兴
试种机收再生稻省种省工收益高
粤北多山,四面环山的韶关市始兴县,县城一带分布着粤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片平原。在浈江、墨江、澄江等大小河流的滋养下,这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小平原,也成为物产丰饶的“米粮川”。
日前,由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发的“华南机收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实割验收会在始兴县顿岗镇七北村举行。经田间考察,验收专家组在26亩机收再生稻示范片中选取3块田进行机械实割测产,实割总面积1.06亩,测得平均亩产404.66公斤。
据介绍,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腋芽,经适当栽培管理,使休眠芽萌发成苗并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稻作类型。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首席专家钟旭华介绍,再生稻不再需犁耙田,不需播种、育秧和插秧,具有省种省工、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生产成本低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成本非常低,只需要适当施肥和保证灌溉用水,但它的效益却相当可观。”
近年来,随着水稻机械收割的日益普及,机收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得到重视。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针对华南地区气候和水稻生产特点,探索适宜华南稻区的机收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钟旭华介绍,现在再生稻的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武江
“巨型稻”下已成荫亩产量达750公斤
韶关市武江区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引进的水稻新品种——“巨型稻”于日前完成收割。据介绍,“巨型稻”根深叶茂,能较好吸收土壤养分,不仅抗病能力强,抗倒伏能力也更强,其生长周期与田螺、泥鳅等水产品生长周期同步,尤其适合稻田生态养殖、种养结合,极大地节约了人力与资金成本,能够带动更多农户增产增收。
今年,武江区在龙归镇凤田村、南岸村等村试种了“巨型稻”五号、六号两个品种。同时,当地在田间积极探索“巨型稻+田螺+鱼”的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综合效益。
韶关正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邱辉旺表示,今年“巨型稻”亩产量为650公斤-750公斤。2023年的“巨型稻”种植工作将于明年3月中下旬开始进行。
南雄
强农惠农政策好农民种粮意愿高
在南雄市水口镇,2.8万亩水稻逐渐进入收获季节。记者在当地农田里看到,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一会儿工夫,装满稻谷的收割机回到田埂边,将稻谷转移至运输车上,省时省力又省心。
这些天,水稻种植户谢俊万每天都要到自家农田里溜达几趟。他今年种植晚稻60亩,亩产量在450公斤左右。由于种植的是优良品种,管理又比较到位,水稻长势良好。看着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他高兴地跟记者分享丰收的喜悦,“现在收割了30亩,预计今年可以收2万多公斤干谷。”
水口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沈文斌表示,近年来水口镇全力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鼓励村民自行复耕复种,全力保证农事供水,动员各类经营主体多种粮、种好粮,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丰产丰收,“现在有了专门的收割队伍,大大提高了村民种粮的积极性。加上种粮政策好,大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记者张文通讯员赖金艳邓斌李胜选李思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