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年多以后,苏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瀚川智能”,688022.SH)在多元化的赛道上仍然行进缓慢。

作为一家智能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瀚川智能一直聚焦于汽车电子领域中的连接器。尽管是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却未能得到资本市场青睐,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下滑12%,跑输大盘。

近几年,瀚川智能力求在医疗健康、工业互联业务方面延伸,但在2019年,其对汽车电子的依赖仍高达91.8%。今年上半年,公司业务布局被外界重点关注,在各个对外口径中,公司均表示“新能源电池、医疗健康和工业互联三个新业务开拓成效显现”,却并未披露具体营收。

《投资者网》近期就相关问题联系到瀚川智能方面,并得到了一定答复。

股价跑输大盘

“我们不关注股价短期表现,看重的是长期。我们相信股票价格和公司价值最终是会相匹配的。”瀚川智能刚上市时,创始人蔡昌蔚信心满满。

而今,瀚川智能在二级市场上已然失去往日雄风,股价只剩下37.3元/股。

时间回溯至2019年7月22日,瀚川智能作为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备受瞩目。以25.79元/股的发行价为起点,公司股价迅速飙涨,到8月初站上88元/股的高点,不到半个月涨幅达到近80%。

瀚川智能之所以能在上市之初被资金炒高,原因之一在于,彼时其业绩涨势如虹。

2016年至2018年,公司营收从1.5亿元增加到4.36亿元,营收以超60%的速度大跃进;归母净利润从217万元飙升到7025万元,同比增长从118%到1384.6%(2017年至2018年);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也从2016年的负值,到后两年增加到2195.6万元、6017万元。

但到了2019年,公司业绩增速骤然下滑。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亿元、0.73亿元,同比增长5%、4.3%。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1114万元。

“2019年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智能制造业务营收下滑幅度较大。公司放缓了该领域的项目推进速度,同时集中精力对其进行优化和升级。近两年新接订单情况比较理想,为这块业务营收放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瀚川智能告诉《投资者网》。

但资本市场期待的似乎不仅仅是这些。

2019年8月1日至年末,瀚川智能累计下滑38%。在此基础上,公司今年股价持续阴跌,截至9月11日收盘,累计下滑12%,同期上证A股、科创板累计上涨37.7%、11%(流通市值加权平均)。

当被问及股价“跌跌不休”的原因时,公司表示:“二级市场表现受多重因素影响,公司将继续按照既定的经营计划做好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努力使公司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以出色的业绩回报投资人。”

解禁与减持双压

瀚川智能极力宣示对未来前景的信心。

今年5月中旬,瀚川智能推出股权激励,并设定了2020年业绩考核的触发值和目标值,分别是营业收入同比2019年度增长20%和30%。

然而该方案发布一个多月后,二级市场并未做出相应反馈;甚至,当8月22日公司中报报喜之时,资本依旧无动于衷,股价一度徘徊在40元/股左右。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9.3%至1.7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43%至1158万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3523万元。

关于现金流的具体流向,瀚川智能并未正面回应,而是表示:“公司会根据资金的成本和用途合理调配使用在手现金和对外负债,短期借款可以满足公司短期资金周转的需求。”

现金流与净利润之间的差距,与赊销高度相关。2020年中报显示,公司应收账款从去年同期的0.92亿元增加至1.36亿元。对此,上市公司仅以“应收账款上在总资产中占比较小”作为回应。

此外,公司存货达到3.22亿元,同比增90%,创2016年以来新高。“主要是因为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增加部分产品备货以及受国内外疫情影响部分产品验收延缓所致。公司采取‘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生产管理模式,期末在手订单较多。”

股价低迷期间,股东减持同样“功不可没”。今年7月22日,上市满一年的瀚川智能3194万限售股刚上市流通,减持的消息便接踵而至。

瀚川智能8月1日公告,第八股东张洪铭累计减持公司股份73.7万股;随后在8月17日,华成智讯宣布计划减持108万股,华成欧伦拟减持72万股。

“部分股东减持系其自身资金需求,张洪铭系职业投资人,华成智讯和华成欧伦系创投机构,此番减持为正常的投资退出行为,并非不看好公司发展。公司目前生产经营稳定。”瀚川智能告诉《投资者网》。

中阅资本管理股份公司总经理孙建波对此表示:“近一年来,瀚川智能二级市场持续阴跌,股权激励、中报业绩增长对股价提振作用不大,短期内恐难以大幅上涨。从超50倍的滚动市盈率来看,公司目前股价处于合理水平,创投股东此时减持投资收益相对可观。”

根据招股书,上述股东均为2016年入股瀚川智能,成本价约7元/股,此次减持回报率达到7倍左右。

产能瓶颈难解

瀚川智能如今的困境在其IPO时便已显现,彼时市场及上交所曾对公司研发能力、主营业务单一、可持续盈利能力提出质询。

格隆汇一则研报分析称:“瀚川智能聚焦汽车电子领域中的连接器,这绝非长久之计。行业领先企业已完成了对医疗健康、消费电子、能源行业等多个领域延伸拓展,掘食任何可能的利润。公司产能瓶颈待解决,亟需建立新的业绩增长点。”

“公司利用既有技术积累及课题攻关,分别于2015年及2017年进入了医疗健康及新能源电池行业,这两个行业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将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

不过到了2019年,公司对汽车电子业务的依赖更甚于以往。2019年年报显示,瀚川智能91.8%的营收都源于汽车电子领域。而在2017年与2018年,其占比均在90%以下。

瀚川智能方面对此回应称:“公司汽车电子BU(业务单元)营收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医疗健康BU营收同比增长39.67%。工业互联BU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新能源电池BU 2019年营收规模有限。体现在数据上,2019年汽车电子BU营收在整体营收中占比有小幅提升。”

时至今日,“收入结构”仍然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内容。然而在各个对外口径中,瀚川智能只提及国内、国外营收占比,对于不同业务的营收数据则表示“从行业来看,新能源电池、医疗健康和工业互联三个新业务开拓成效显现,支撑了公司今年上半年业绩的快速增长。”

但当被追问,上述业务营收具体几何时,瀚川智能称:“公司在今年半年报中并未分行业披露4大BU(业务单元)收入情况,因半年报并未对上市公司分行业披露营业收入做强制要求。”

对于未来前景,瀚川智能信心满满:“公司汽车电子以外的三大BU,经过前期数年的经验技术积累和产品完善,预计在公司整体营收中占比会逐渐提升。公司在汽车电子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深耕十余年,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进程的逐渐向前推进,公司智能制造装备及软件业务有望迎来全新发展空间。”

关键词: 瀚川智能产能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