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工信部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国家激励”榜单;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优秀奖花落该市;5项科技工作列入省级督查激励,占全省科技创新领域的1/6……常州,用创新加速度领跑产业赛道。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一手抓产业动能提速,一手抓创新动能培育,常州紧紧抓住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机遇,开展“饱和式”投入,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产业创新,


(资料图片)

驱动“智造名城”迭代升级

飞天——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高端碳纤维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助力国产大飞机翱翔天际;常州启赋安泰复材完成了TP500无人运输机碳材料机身及机翼的研制,预计今年装配下线数十架份。

发光——天合光能24次打破世界纪录,形成了最高效率达20.67%、出货量全球第三的高效组件产品,在我国光伏技术领域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动能——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头部企业汇聚于此,形成“全球动力电池看常州”的美誉……

突破“卡脖子”技术,服务“大国重器”,常州从“制造”向“智造”进行创新迭代。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高规格召开全市创新发展大会、产业发展大会,先后出台“创新政策20条”“产业政策30条”等,围绕产业发展不做“无根之木”达成共识——找准“受制于人”的重点产业领域创新突围,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

日前,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在常州成立,力求突破相关技术领域关键技术,提升我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常州市市长盛蕾表示,常州是国内最早布局碳纤维产业的城市之一,形成了集萃碳纤维研究院、北化常州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了30多家龙头企业,产业研发水平和聚集度均位于国内前列,2021年销售收入占全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的30%以上,将重点抓服务平台、抓深化合作、抓成果转化,持之以恒将创新打造为常州的“最硬核力量”“最鲜明标识”。

常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推出科创服务“优+”计划,即领创护航“优沃”计划、科创资源“优享”计划和新锐创客“优选”计划,围绕企业创新发展路径、创新能力建设、知识产权对策、数字化转型等构建服务体系,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常州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集聚企业超过80家,成为国内领先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地。

包容“十年不鸣”,

静待“一鸣惊人”

不同于实验室创新,常州通过高端人才、产业创新的聚合裂变,将宝贵的基础研究一步步转化为实验样品、可靠产品,打造支撑强劲的创新“策源地”。从“概念”到“实践”、从“研究”到“市场”,一大批重点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花结果。

常州持续引进行业顶尖人才,建成以院士、专家、科创人才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梯队。在陈金虎看来,创新是个长周期,投入了不一定立竿见影,需要经历无数次试错,有时板凳要坐十年冷,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被誉为“黑黄金”的碳纤维,重量不及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中科院山西煤化所20多名博士、硕士和工程专家,十年磨一剑,打破了国外对宇航级碳纤维的技术装备封锁状态,中简科技成为在高模高强产品上突破M40J级别石墨纤维批量制备技术的国内两家企业之一,实现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生产的全部知识产权自主化。

功率半导体作为电力电子行业里的“CPU”,技术难度大,产品试用期长,投资回报慢。常州宏微科技董事长赵善麒告诉记者,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这15年里他们不断拼搏,成为科创板第一家以IGBT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认为,常州的产业创新在于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实现“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

前瞻布局,

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

今年上半年,常州工业经济表现亮眼。主要行业支撑有力,新兴动能加快释放——最亮眼的是新能源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产业,同比增长分别高达188.3%、83.9%,整车产量超过5万辆。

潜心铺设、一举风起,常州渐成全球动力电池中心,全国前六大电池企业中在常州布局的有3家,已建和在建产能超过100GWh,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对于头部企业、龙头企业,推动产能爬坡、壮大规模、巩固优势;对于整车企业配套企业,推动释放产能、提升份额、握手合作,以扎实的制造基础、完整的配套能力融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大潮。

聚焦产业创新,在前沿领域下好“先手棋”。中创新航快速进入全球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引领三元锂电池技术发展方向;全球首创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不起火技术及产品,重新定义了锂电安全标准,稳居国内行业前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吴凡带着创新“金点子”来到溧阳天目湖畔,在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和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的支持下成立科学家工作室,推动我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已主持11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

围绕“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领域,常州大力引进全球顶尖战略科学家,最高重奖1亿元,实施“青春留常”计划和青年人才居住生活“双资助”政策,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全力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

立足“本手”,创新“妙手”,常州正努力以产业创新制胜未来。

关键词: 四链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