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西湖街区,原汁原味的江南街巷里有了推理馆、虫文馆,原住民与游客们共享后院美景;苏州西北街,修旧如旧,恢复了粉墙黛瓦;扬州皮市街,老字号小吃店与文艺网红店云集,“烟火气”和“文艺范”共生……今年以来,我省多条老街经过微更新改造后,从破旧街巷蜕变为可游可看、宜居宜业的历史文化古街,成为市民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

老街巷是在城市肌体上“长”出来的,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故事、生活习俗、文化内涵,是城市的底色和名片。老街的“再生”,连接历史与当下,是城市空间升级改造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让老街“活”出新姿态?回答好这一问题,对于促进城市永续发展、留存文化记忆、维系居民情感等,具有多重意义。

老街更新的关键在于:既要保护好历史街区风貌,延续城市文脉;又要不断吸收新业态,保持新鲜活力。现实中,有的地方保护不力,古遗址、古街巷等残破不堪、无人问津;有的地方保护过度,把原住民们纷纷请出老街巷;有的地方过分商业开发,失去了原有风貌,甚至伤筋动骨。如何在保护历史街区风貌的同时,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修为。

老街更新改造项目,需要协调设计规划、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不仅涉及技术问题,更关键的是理念问题。好的理念离不开城市的核心——人,需要更多地让民众参与到更新中来,使城市的发展更契合人们的期待与需求。这其中,既要留住原住民,让他们成为改造更新的“局内人”,让历史街区延续生活态与人文记忆;又要融入新业态新元素,吸引新客流,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摒弃“大拆大建”“系统重装”的方式,在保护、修缮、改造、运营等各环节下好绣花功夫,因地制宜地进行渐进式的微更新,更好留住历史文化记忆。比如,设计专家走进百姓家门,与原住民一起商量着办;预先组织评估论证,确保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除历史遗存、不砍老树;或引入创意文化产业,或让特色街巷与文艺小店相融。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出新”和“续旧”并不矛盾,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研究适宜的空间布局、业态引导和功能设置,老街区也能展新颜,也能赶上新潮流。

老街“出新”不能忘记“续旧”。在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中,改掉的是破旧和落后,历史和文脉不能改。延续原有的街巷肌理,回归原汁原味的生活态,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城市发展才有“根”有生命力。

关键词: 老街 出新 别忘 续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