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为民服务基础不断夯实,村集体收入实现“远近”双增长……一年多来,村庄由内而外发生的转变,让江苏省委驻淮安区帮扶工作队队员、淮安区施河镇朱周村“第一书记”徐钊喜出望外。

“时间过得飞快,回看走过的路,总结下来就是沿着两条主线齐步前行,一是要村里‘富得长久’,二是要村民‘暖到人心’”。10月18日,徐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道,前者是注重自我造血能力的培育,从根子上实现可持续增收致富;后者则瞄准村民所需所盼,多举并行,内外兼修,让村子美起来、活起来、亮敞起来。

进驻不久,徐钊便发现朱周村作为全省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区的低收入村,存在“两多”情况,一是现实问题较多,村集体债务大、产业发展空白、基础设施不全;二是制约因素较多,村位置偏于一隅、集体资源匮乏、自然禀赋不佳。

面对这些不利条件,如何突破发展难题一直堵在村干部心口。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徐钊在摸清镇村实际、领会政策内涵、汲取前人经验基础上,确立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先“输血”再去“造血”、办民生实事要“硬件”也要“软件”的思路。“输血是造血的提前,造血是输血的目的;软硬兼施则聚焦于村民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民生基建与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两者是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关系。”徐钊说。

“输造”结合如何落地?他同镇村干部反复分析讨论,认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不能单打独斗,要主动接驳全镇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布局,切入产业链条,形成整体出航。在逐一排除鱼禽养殖、林下经济等方案后,他们决定围绕土地做文章,以建造标准化粮食仓储厂房以稳定“输血”,以支部领建合作社开展农作物种植经营来持续“造血”的策略。

“厂房关键在于租得出去,我们采取先找下家预付租金,再找地块依规建设的模式,集中了4家后方单位200万元资金,建造了2000平方米钢结构厂房,按出资比例共给村里带来12万元年租金收益,起到了稳军心、夯基石作用。”徐钊说,紧接着,为了跨出土地流转、集体经营的第一步,他同村支书谈形势讲政策,带领村干部实地考察学习,在两委换届中吸纳种粮能手,请农业专家到现场指导打气,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以土生金、自我造血的信心逐渐增强。

壮大村集体经济有了眉目,民生实事又如何落地?“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查缺补漏,虚心听取村民心声,排忧解难;二是挖掘本村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传承发扬,构筑起全村人的精神家园。经过多轮集体商讨后,我们制订了涉及硬化、亮化、美化、绿化、文化五大方面共10项民生工程计划。”徐钊说,为了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他积极向后方及共建单位汇报工作,先后得到省级绿美村庄指标、省级林业发展专项、省市文明共建等资金资源的倾斜支持。

今天,沿着4.5米宽的干道走进朱周村,125盏路灯沿路而立,数个健身小游园择地而建,在片片绿树红花青草映衬下,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劳作一天的社员们,陆续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休憩凉亭、塑胶球场、器械跑道之上,交谈声、欢笑声、拍球声交织,很是热闹。走进服务中心,处于显眼位置的村史档案馆里,一件件老物品、一篇篇真史料,与东墙那幅宽5米、高4米的“红色娘子军”主题墙绘交相辉映,共同讲述着朱周村史的荣耀时刻。

不久,江苏省委帮扶工作队驻村队员将进入扫尾收官阶段。在即将返回原单位之际,徐钊直言,“农村是片广阔天地,接下来要好好总结运用这段时间的基层一线工作经验,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记者 王建朋

关键词: 乡村 振兴 大家 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