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江苏省税务局发布数据,今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首个预缴期结束,全省共4.95万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减税394亿元,户数和金额全国领先,其中3.15万户制造企业按100%加计扣除,减税321.75亿元,新增减税80亿元。

作为制造业大省,这项惠企政策给江苏企业带来了哪些利好?又对推动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起到了怎样的杠杆撬动作用?连日来,记者在全省多地展开调研。

政策“红包”增添研发动力

“研发至上,一直是恒立流淌在血液里的企业基因。”10月27日,记者来到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上机器轰鸣,公司财务总监彭玫介绍,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激励,今年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上加大研发投入,并新建成两条研发生产线。

采访中,彭玫细细算了一笔账:企业研发费用2020年较2019年增长30%,而今年又有攀升,较去年增长50%,投入超过4.5亿元。进入10月份,先前得知的政策利好预期很快得以兑现,在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首轮申报中,前三季度共获得7000万元税收优惠。“今年预计销售收入能达到90亿元,未来3-5年内,还将新增30亿元,而这些,都是新产品研发带来的增长点。”

“新政策给了我们比黄金更珍贵的信心,现金流的释放更使我们敢于拓宽研发领域,为未来发展打下根基。”彭玫说,接下来,企业还有件“大事”必须要做:新建一个研发楼。

“政策‘大红包’落袋,相当于支持我们免费上了一个新研发项目。”这是“站谈”企业家们的共同感受。税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12家常州“站谈”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共12.43亿元。

一“税”激活万企“兴”

装卸、搬运、调度、发货……10月29日,在苏州吴江,行业龙头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物流基地一片繁忙。今年以来,企业5G产品订单量增长速度让副总经理轩传吴吃了一惊,但他更清楚,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企业核心技术的支撑。“以超低损耗光纤为例,这款用于5G建设的‘拳头产品’,是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了30余项关键技术,才得以突破长期依赖进口的瓶颈。”

“科技创新一路上‘披荆斩棘’并不容易,税收优惠政策真真切切减少了研发资金压力。”轩传吴直言,在5G发展领域,现阶段是抢抓期,谁能率先在“5G+工业互联网”关键领域布局,谁就能掌握未来该领域的话语权。“今年1-9月公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近亿元,这是一把让我们开启更多关键项目大门的‘金钥匙’。”

前几日,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京华号”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闪耀全场,这让1000公里外、位于南京浦口的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兴奋不已。在中国铁建“十大品牌”中,大盾构品牌位列其首。“只有掌握最核心的技术,才能不被人‘卡住脖子’。”中国铁建大盾构公司财务资产部部长杜助军说,得益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激励,今年以来,公司一系列科研技术攻关步伐明显加快。“在浦口区税务部门辅导下,得知全年预计可享受加计扣除1.8亿元,我们决定进一步扩大投资,经过多方选址,已经初步计划在南通建设再制造基地,预计投资6亿元。目前再制造基地委员会已经成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研发投入越高受益越显著

“你们投得越多,税收抵扣越多……我们就是要通过税收优惠、市场化的办法,公平普惠地撬动企业和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不光要四两拨千斤……还要四两拨万斤!”

“成功了!”7月27日,业内首台智能化流体装卸臂,经过多次自动微调,精准快速对接输油臂,首次实现输油臂自主学习、智能避障、自动对接等功能,让连云港远洋流体装卸设备有限公司厂区内热闹起来。在公司总经理单继强眼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关键好处就在于其带来的资金流,在最紧要关头给这个新技术项目的研发加上了“润滑剂”。

这段时间,科创板也热闹起来。先是中科微至智能制造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10月26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紧接着第二天,苏州新锐合金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也“上新”科创板。信息技术系统服务机构Wind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科创板共有126家成功IPO,其中,我省以23家位列首位。“江苏板块表现最为亮眼,离不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的助力。”省社科院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春龙分析指出,新政给企业带来一个明显信号:越是愿意在研发费用上高投入,其受益就越显著。

张春龙认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频频升级、不打折扣落地,给全省广大制造企业吃下了“定心丸”,让他们敢于在研发上投入,提升制造水平、带来核心要素突破,最终实现“江苏制造”登高望远。“这就是四两拨千斤、拨万斤,撬动创新杠杆的关键所在。”

记者 王建朋

关键词: 江苏 新政 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