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地处长三角城市群几何中心,是苏南模式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江阴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八连冠”、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十三连冠”、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四连冠”。自2017年7月被确立为江苏省首个县级集成改革试点以来,江阴坚持以“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突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探索形成了以党建为统领,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社会救助、生活服务、公共安全五大体系为主要支撑的县域治理“1+5”总架构,为全省全国县级集成改革作出了示范,被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誉为“集成改革第一县”。集成改革试点入选“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和2019年《中国改革年鉴》,荣获江苏省服务推进改革特色做法示范案例和2018—2020年度江苏省法治建设创新奖。
一、全面夯实党建统领这一根本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强化党建统领,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一是突出高位统筹。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市委集成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市委常委担任7个专项小组组长,推动全市上下超越一时之需看改革、超越一事之作谋改革、超越一己之念促改革。
二是突出系统谋划。出台由七大领域专项改革方案、改革工作推进机制、改革宣传工作方案组成的集成改革“7+2”方案,形成了清晰的改革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三是突出借智借力。坚持开门搞改革,既注重发挥专家学者在改革方案咨询和课题研究中的作用,又注重邀请社会各界参与改革方案论证和评议,汇聚起更广泛、更强大的改革合力。
二、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始终把提高群众获得感作为最终目的,全力营造简约便民、阳光高效的政务环境。
一是聚焦放权,打造权力瘦身“紧身衣”。按照“江阴急需、市县同权、法律许可”思路,编制上报市县同权清单,承接江苏省赋权14项、无锡市赋权282项。
二是聚焦集成,破解审批运行“中梗阻”。组建市行政审批局,将涉及市场准入、投资建设等领域85项行政许可权事项和其他职权事项“浓缩”进“一枚公章”,开启“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章审批”的行政审批运行新模式。
三是聚焦提效,开通便民利企“快车道”。围绕注册开业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2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2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1220”目标,固化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完成模式,依托“快手服务队”,努力实现0.5天内企业开办“全链通”办理完成,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秒批”。
四是聚焦便捷,拓展政务服务“新蓝海”。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公布“可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1417项,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不见面”审批;推广“澄事之窗”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向基层延伸,推动30项业务开展快递送服务,推进审批服务扁平化、智能化、便捷化。五是聚焦智慧,强化政务信息“大数据”。率先与省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对接,成功落地省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的97条资源近700万条数据。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精准救助等领域开展了80多个共享应用,实现了“部门业务数据”向“政府数据资产”转型。
三、着力构建沉底到边的基层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大数据 + 网格化 + 铁脚板”治理机制,加快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全要素网格支撑。将全市划分为17个一级网格、274个二级网格、1123个三级网格、138个专属网格,深入实施“网格 + 党建”“网格 + 政法综治”“网格 + 警格”“三官一律进网格”“网格 + 综合执法”“网格 + 社会救助”“网格 + 政务服务”“网格 + 数字城管”“网格 + 税务”等工作模式,全力推动网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全面推行2383名各类警务人员融入网格,全市域5034名网格人员手持移动终端,承担29个部门170项信息采集事项和159项日常巡查事项。
二是提升综合型执法效能。在原城市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将 32支执法队伍精简归并为7支综合执法队伍,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集中行使原市相关部门实施的790项行政处罚权。
三是发挥集成式平台作用。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汇聚26个部门161余项数据信息,按照“人、地、物、事、组织”形式,采集3300 余万条基础数据,形成“指导在市、主抓在镇街、主体在村居”的三级联动机制,全面形成市级平台负责重大事项指挥调度、镇街平台负责日常事务精细管理、村级平台负责一线巡查信息反馈的治理格局。
四、着力构建精准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
从群众需求最迫切的兜底保障问题入手,全力打造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辅助、深度救助为兜底、慈善救助为补充、村级互助为拓展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实施一站式集中救助。在省内建成首个县级社会救助中心,横向将原先分散在12个单位的救助职能整合归并为8大类60多个救助项目,纵向打通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网络,有效对接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依托智慧救助服务平台,实现对所有救助对象的精准救助、常态救助、阳光救助。
二是实施定向式社会救助。发动社会各界,以慈善捐助、结对帮扶等形式,定向救助、定位帮扶贫困群体。出台特困家庭深度救助政策,设立3000万元深度救助专项资金,聚焦“支出型”贫困问题实施分类分层救助,单户最高综合救助金额达到15万元。
三是实施互助式深度救助。在全国首创村级医疗互助“福村宝”模式,覆盖江阴184个行政村,受益村民超32.8万人次,累计发放补助金额1.95亿元,困难群众平均减轻医疗负担38.88%,被评为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和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福村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五、着力构建温馨周到的生活服务体系
探索打造智慧生活服务平台“最江阴”APP,全力推动公共服务更加集中规范、智能便捷。
一是服务平台一体化。整合原有各类服务平台、服务热线,以市场化方式打造 24 小时在线的一体化智慧生活服务平台——“最江阴”APP 客户端,该 APP 用户数已突破 80万,功能模块访问总量突破3000万,智慧生活覆盖率超40%,领跑同类县级城市。
二是服务资源集成化。整合 63个单位资源,提供行政、公共、便民、公益、资讯“五位一体”的优质综合性服务2000多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三是应用开发多样化。充分挖掘数据潜力,致力打造操作体贴独到、服务温馨周到的智能化平台,陆续开发并持续优化30多项数据应用,疫情期间先后承接“保障性口罩预约购买”“网上云祭扫”“电子消费券发放”等民生工程,平台影响力日益提升。
四是服务监督长效化。构建“政府、行业、群众”多维联动监管体系,建立部门联合督查机制,完善服务加盟商和服务人员信息数据库,全面实现用户在线即时评价和好评优先大数据评价,推动便民服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六、持续构建全域覆盖的公共安全体系
聚焦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持续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基石。
一是规划设计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构建总体安全、系统安全、长效安全,全域全民、防救集成“三位一体”公共安全体系“江阴模式”,研究出台1个总体规划和26个分领域专项规划,绘就公共安全体系的“四梁八柱一地基”。
二是责任网络全覆盖。探索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通过“一设一挂”,在全市18个板块、53个部门设立安全生产监管内设机构,在全省各县市破冰实现安全生产内设机构全覆盖。制定实施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行业部门和企业安全责任“三张清单”,推动党政领导、属地管理、部门监管、企业主体、岗位行为五大责任落地落实。
三是安全整治全覆盖。依托江苏(江阴)沿江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多元参与、合作共治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打造公共安全共同体。切实破解工业园区小散乱的安全发展难题,启动超10万亩的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大会战,加强“厂中厂”专项整治,已累计整改提升企业4217家、关停违法违规13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