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第六次全省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在宁召开。全省残疾人事业大会五年召开一次,此次会议从社会保障、就业增收、公共服务等方面,为全省479万残疾人谋划幸福未来。
全省有479.3万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6.4%,涉及近1/5家庭。过去的5年,全省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30.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提前一年全部脱贫,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4%。“十三五”时期各级财政对残疾人事业专项经费投入达4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两倍多,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未来一段时期,全省各地各部门将找准堵点痛点,聚焦“急难愁盼”,合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提供“普惠+特惠”保障,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弱,致贫返贫风险高。据统计,全省精神、智力、多重残疾的占全省残疾人总数30%,重度残疾90多万人,他们大都无法独立工作生活,政策托底是其生活的最大保障,也是巩固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的“压舱石”。
江苏省残联理事长万力介绍,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将按照“普惠+特惠”的原则,构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更加强调“特惠”,针对残疾人特点作出专门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将聚焦基本面,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范围,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普遍纳入医疗救助,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中加强对残疾人的保护和救助,确保应救尽救。
扩大残疾人福利保障受益面,全省将落实好“两项补贴”“单人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王小华介绍,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将实现“跨省通办”,还要推进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城乡一体,探索采取凭据报销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今后,在同等条件下,基本住房要对残疾人优先安排、倾斜照顾,确保应保尽保。社会保险将提高覆盖面,在持续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的基础上,推动更多康复项目进医保,推动残疾人商业综合保险全覆盖。
消除就业“歧视”,
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就业是根本途径。受身体条件限制,残疾人普遍存在就业难、就业不稳定、收入低等问题。记者从会上获悉,各地各部门正在研究对策,努力破除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引导全社会消除就业“歧视”,帮助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需要通过“智志相扶”激发内生动力。江苏省将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结合残疾人特点和新业态发展,为残疾人提供针对性、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其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如何让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真正落地,发挥残保金制度作用?会议强调,落实好奖补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重点人群就业将得到优先支持。全省目前有近600名高校残疾大学生,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每年将拿出一些岗位,带头安排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示范带动全社会依法安置残疾人就业。由于残疾人80%生活在农村,今后江苏省还将重点关注农村残疾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增强融入社会能力
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后,改善生活品质成为现实需求,而当前服务供给还不能有效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十四五”时期,江苏省将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均等、便利的服务。加强残疾预防,在源头上作“减量”,最大限度控制和减少残疾发生。通过科学康复,在服务上作“增量”,增加精准康复服务供给,重点提供儿童早期抢救性康复治疗、成人社区康复服务保障,推动“人人享有”向“高质量享有”延伸。民政部门还表示,江苏省将创新采取“医院+社区+家庭”“政府规划建设+社会组织运营”等模式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到2025年,所有县(市、区)将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当前,“托养照护”服务是最突出的短板。全省有16-59岁无业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32万人,仅4.2万人得到托养照护,供需矛盾突出。金湖县副县长唐凤娥介绍,为了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当地将建设4所区域综合性托养服务中心,建立经费保障稳定增长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大“托养照护”服务供给,今年被纳入江苏省政府民生实事。到“十四五”末,全省托养服务供给能力要基本满足残疾人托养需求,各地正在试点困难重度残疾人社会化照护服务,力求“托养一人、幸福全家”。无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常青表示,该市将加大政府采购助残服务力度,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残疾人事业。
未来一段时期,江苏省还将把已经全覆盖的“残疾人之家”打造成基层服务综合平台和枢纽,集聚各类要素,彻底打通服务基层残疾人的关键堵点。
记者 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