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届江苏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大赛决赛在苏州落幕,共有20家优秀的企业(研发机构)脱颖而出进入决赛。记者发现,“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自主可控”,成为这些参赛项目的主基调。

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景茂分析,江苏科技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离不开一大批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企业(研发机构)走上了自立自强的创新之路,引领行业发展前景与方向。目前,江苏省已建成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60多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6700多家,列入统计的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00多家。

高折射低色散树脂镜片自给自足

中国镜片行业曾长期处于价格混战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高端材料、镜片膜层等关键技术,国内镜片企业大多停留在中低端层次。另一方面,国外品牌占据部分高端市场,消费者不看质量先看品牌。归根到底,还是高折射低色散高透光眼健康树脂镜片的制备技术不在我国手中。

“高折射低色散高透光就是镜片更薄更轻,同样度数,做到又轻又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里面涉及折射率、材质阿贝数(色散指数)等,每一项都有技术壁垒。”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周晨辉拿出一张镜片行业产业链及产业图谱展示给记者看,在上游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表格里,国外企业占据大头。

周晨辉坦言,不仅镜片单体原料受制于国外,镜片的光学设计软件也完全被国外垄断。为此,明月镜片发力单体原料研发,建立原料工厂,在制备工艺上率先研制出旋涂覆膜、光固化加硬工艺与装备。“研发的过程充满艰难险阻,失败是家常便饭,起初大家情绪一度低落。”周晨辉回忆,此后明月镜片逐渐摸索到方法,破解了诸如功能高分子材料技术、“阿贝数与折射率之困”等难题,成功研发出中高折射率聚合树脂单体,实现国产替代。目前,明月镜片拥有4家工厂,其中2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研发实验室。成功自主研发高端镜片光学材料,打破国外垄断,惠及全行业,还创新了镜片制造工艺,实现镜片连续智能化生产。

换热器芯体国产后成本降六成

10月,全国首艘可容纳乘客5246人、号称“移动的海上现代化城市”的国产豪华邮轮隆重亮相。参与项目的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增材制造中心主任丁红瑜介绍:“在船板吊装、焊接环节,船板容易发生变形,传统的火工矫正存在效率低、安全性差、不环保等问题。” 江科大海装院针对这一问题,自主研制感应加热校平机,保障了项目建设进度。“一年多时间,海装院负责的校平面积近10万平方米;设备采购和维护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40%,采购和维护周期也大大缩短。”

另外,海装院“另辟蹊径”,应用3D打印新技术,成功制作出LNG汽化器的换热器芯体,打破国外垄断。现在,有了自主可控的换热器芯体,LNG汽化器的周期和成本从之前的交货期两年、价格2000万元降到了现在的周期半年、价格700万元。自主研制的LNG汽化器还在技术指标中的设计压力、芯体尺寸和工业试验三个方面“弯道超车”,在“达标”基础上实现了“升级优化”。丁红瑜表示:“除此之外,江科大还研制水下机器人(ROV)、极地低温救生艇、岸电并网控制系统等,共自主研发产品15项,部分已实现市场化推广应用。”

自主研发“一根丝”闯全球

江苏亨通光导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新一代有机硅光纤预制棒——亨通新一代绿色光棒,这“一根丝”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内首家拥有绿色光纤预制棒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目前,光纤通信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战略基石,我国仍然处于光纤通信产业规模庞大、光纤预制棒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在这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亨通光导结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开始了光棒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探索之旅。

亨通光导主任工程师金卫卫介绍:“针对光棒中有机硅D4稳定汽化难题,亨通光导开发了开环再聚合抑制技术,发明了动态气液平衡汽化装置,有效抑制了有机硅D4的开环再聚合,解决光棒内部结构缺陷的问题。”遇到问题时,亨通光导“见招拆招”,有序推进:针对有机硅D4大尺寸光棒沉积难题,亨通光导提出多变量热量协同控制模型;针对光棒轴向直径波动大问题,发明自匹配纵向多灯沉积工艺。“光棒制作的传统工艺中采用常压氯气烧结,但与绿色工厂的理念相违背。常压状态下氯离子与羟基结合,很容易达到低水峰状态。因此,项目组首次提出使用物理脱水概念,利用真空环境下负压脱去水分子,保证产品的性能达到同类水平,并使用氢氧火焰处理表面替代酸洗,真正做到了全流程无氯的绿色生产。”

目前,亨通光导已经建成了国内首个、全球最大的有机硅光棒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金卫卫介绍:“预计到2021年底,产能可达2000吨,进一步解决国内光棒缺口问题。”

记者 张宣 实习生 陈晓颖

关键词: 江苏 自立 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