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重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城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于日前建成,并进入调试阶段,即将全面启用。该厂日处理能力将从原有的5万吨提升至20万吨,满足雨花经济开发区及岱山、板桥片区城市发展的需求。

记者获悉,“十四五”时期,南京将全面提升城市生活污水综合处理能力,计划2025年达到385.9万吨/日,构建匹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强大绿肾”。

出水质量达一级A标准

还能为附近河道补水

城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即该厂的三期工程。项目地处雨花台区龙腾南路,日处理能力为15万吨。项目于2020年上半年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完工,正在进行最终的联机调试,即将全面启用。届时,城南污水处理厂总规模将达到20万吨/日。

南京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教授级高工骆颖介绍,城南污水处理厂三期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在原有一二期较高标准的基础上,取得了进一步提升。该项目采用“改良AAO生物反应+深床反硝化滤池”工艺,污水通过管道进厂后,先后经过粗格栅、细格栅、曝气沉淀、AAO生物反应、反硝化、加氯消毒等工序,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同时进一步杀灭大肠杆菌等细菌,其中COD、氨氮、总磷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标准。同时,污泥处理采用离心浓缩一体机,经脱水至含水率≤80%后,外运协同焚烧处置。

骆颖介绍,经过处理的尾水将用来对河道进行补水,进一步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

实现片区污水“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此次城南污水处理厂完成扩建,将满足雨花经济开发区、岱山片区、板桥组团内不断发展的污水处理需求,实现了片区污水“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同时实现了江心洲污水处理系统与城南污水处理系统的互联互通。

“一是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服务范围内的水环境质量,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二是实现城南污水处理厂一、二、三期的水量分配,为污水处理厂厂内单组系统停产检修提供了实施条件;三是结合江心洲—城南污水系统连通工程,实现了跨区域污水调度,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应急调控手段,保障了水环境治理成效。”骆颖介绍,缓解江心洲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现状,可实现污水系统水量、水位调配以及应急调度,提高污水系统运行安全保障能力,避免污染事故,保障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污水系统运行效率、设施利用率,适应该片区发展新要求。

“十四五”加快建设污水管网系统

提升处理综合能力

过去五年是南京市完成水务一体化改革、实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第一个五年。南京实现了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南京完成了主城污水收集系统主次干管检测排查,即查即改9100余处;新建改造全市污水主次干管约630公里;完成城北—铁北污水处理厂连通工程以及桥北、城北、铁北、江心洲等12座污水处理厂扩建和提标改造。同时,全面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实现行政村和规划布点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80%以上建成区建成 “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

南京作为特大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生产和生活用水量越来越大,污水排放总量也随之迅速增加。根据最近公布的《南京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未来五年,南京围绕“幸福河湖”总目标,将“加快城镇污水管网系统建设”“提升污水处理综合能力”列入重点任务。

根据《规划》,南京将加快完成主城区150公里主次干管改造,更新改造污水管网约340公里,结合郊园区路网规划新建污水管网约50公里,消除管网空白区。同时,完成城南污水系统主通道建设,江心洲—城南污水系统连通一期工程,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实施江心洲污水系统二通道、仙林污水处理厂异地扩建(东阳城市污水处理厂)厂外主干管及配套工程。“十四五”期末,全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

布局一批重点项目

2025年日处理能力达385.9万吨

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根据城市发展趋势,适度超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计划完成城南、桥北、江宁南区、江宁城东等城市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异地扩建仙林污水处理厂(东阳城市污水处理厂)。

南京还将推进镇街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的镇街污水处理厂监管机制。“十四五”期末,南京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提升到385.9万吨/日,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并建成“一库、一图、一平台”信息化系统。按照“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工作原则,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规划布点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0%。

建立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

可追溯的监管体系

此外,南京提升污泥综合处理能力。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或永久性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完成市污泥处置中心一期工程建设、推进二期工程,实施城南、龙潭污泥干化+协同焚烧处置项目、江南静脉产业园污泥干化焚烧厂建设,建立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可追溯的监管体系,同步建设管网清疏污泥综合利用或处理设施,妥善处置通沟污泥。

记者 张可 陈郁

关键词: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