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0日在南通市海门区召开的全省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暨农村水利建设现场推进会获悉,江苏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00万亩,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建2070万亩,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亩均提高逾百斤,农业年节水量超20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十四五”期间全省要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如何为丰收提供“稳稳的保障”?增量怎样建好、存量怎样管好?

旱能浇涝能排,机耕路通到田头

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渠通畅……在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土地集中平整后更加成方成片,提高了耕地规模化和机械化作业程度,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机耕路通到田头。

“土地租金从原来的每亩500元提高到900元,项目区农户亩均年增收200元,村集体每年增加管理性收入26万元。”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夏林辉介绍,截至去年底,海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9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7%。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海门通过实行集中代建模式,添加专业“防火墙”;推行标后管理,增加一把“防护锁”;引入第三方全过程检测,增加一双“火眼金睛”。

南通市去年被确定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南通市副市长赵闻斌表示,南通以村为单元、镇为片区,成片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努力做到农业行政村全覆盖,不落下一片地、不空下一户田,让更多的农户共享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0万亩,涉及100多个村,基本实现村域全覆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覆盖,惠及农民超过15万人。”

建设高标准农田,离不开真金白银投入。省政府明确,从2022年起,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省定最低投资标准由每亩1750元提高到3000元,省级财政资金承担主要支出责任,省以上投资比例近80%。

“双轮驱动”,既增数量又提质量

截至10月底,我省提前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390万亩建设任务,新建项目进度达到60%以上,进度居全国前列。“十四五”期间,我省不光要新增700万亩高标准农田,还将改建800万亩。会议明确,要围绕建设精品工程,提高建设标准,真正实现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双轮驱动”。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表示,将重点围绕年均亩产1000公斤粮食产能的核心标准,围绕宜机化、规模化、生态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目标,全面推广“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建设机制,落实平田整地、小田并大田等措施,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增施有机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开展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推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化建设,每个市要建成一批高标准示范区,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水平。

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离不开水安全保障。“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现代化水网为重点,以项目化推进为抓手,加快构建与省域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水安全保障体系,打造现代水利。”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说,将加快农村水利建设,2022年初步安排农村水利工程投资100亿元。实施8个大型灌区、27个中型灌区的现代化改造。改造农村供水管网2000公里,新建改建水厂3座,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全省30%的农村河道建成生态河道。启动实施80个左右重点塘坝除险加固改造项目消除安全隐患。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建成16个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

南京市以重点工程项目为龙头,下力打通农村水系连通新路径。南京市副市长霍慧萍说,该市发挥骨干工程带动作用,打造生态河湖连通网,在夯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既打通了农村生态水网、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既建设了生态河道、又打造了幸福家园。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村生态河道打造,完成约5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累计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213.89万亩,既提升耕地质量,又形成大面积连片节水生态高标准农田,提升了农田、河道的生态一体化水平。

项目促转型,建好更护好

“不到一年时间,田里大变样。”徐州市铜山区种粮大户王士涛感慨,“过去渠道堵塞、设备老化。如今从源头到地头,渠道、泵站、管网一应俱全,1400多亩地浇得更及时,种地底气足足的。”

徐州市副市长王维峰表示,当地打破镇村行政限制,在空间布局上,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镇村布局、乡村振兴等规划充分衔接,与灌溉渠系建设、现代农机应用相结合,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展建设,优先考虑能够提升板块主导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区域。

盐城市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规划布局高标准农田,对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优势特色明显的产业实行重点开发。通过项目建设和园区示范引导,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项目促调整、调整促增收”的良性循环。

2018年,响水县西兰花种植面积10万亩,但高标准基础设施配套的田块仅占40%,大部分田块依然存在“灌不上、排不出,路不通、运不出”的情况。近两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该县新建高标准西兰花生产基地1万亩,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土地流转,西兰花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西兰花生产第一县。

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是基础,管护更关键。会议要求,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规范项目竣工验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统一上图入库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并实行特殊保护,坚决防止“非农化”。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受益者参与”的管护机制,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资金,通过财政补助、村集体公益金提取、村民“一事一议”、经营资产使用者付费等形式,建立健全管护资金保障机制,保障工程管护需要。

记者 吴琼

关键词: 良策 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