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作为80、90后的共同记忆,一度风靡大街小巷,成为当时年轻人最爱的娱乐方式之一。试问,谁当时没有抓着话筒在KTV里嘶吼过“死了都要爱”?可多年过去,现在的KTV只剩下冷清二字,KTV门店更是大量缩减。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去KTV了?在近日冲上微博热搜的该话题下的投票中,有5.8万人认为“可替代的娱乐方式太多了”,2.1万人认为“社恐,不想参加聚会”。“周内在卷,周末太贵,没有朋友,不如快睡。”“现在的KTV曲库都太垃圾了,找个隔音好点的屋自己在家唱不香吗?”不少网友更是在该话题下面分享了自己越来越不爱去KTV的原因。
数据巅峰时全国12万家KTV,现在已腰斩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我国KTV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减少。而截至2021年3月,我国现存的KTV企业还有6.4万家,注销或吊销的企业多达4万多家,几乎相当于现存数量的2/3。同巅峰时12万家相比,这个数据堪称腰斩。
据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KTV行业整体客流量下降70%-80%。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的《2020年中国歌舞娱乐行业报告》也指出,2020年中国卡拉OK场所营业收入596.9亿元,同比下降53.3%。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KTV增速呈现倒“V”字形增长,2015年增速为11%,达到近十年最高值。不过这其中,超过50%的KTV已经注销、吊销。
走访郑州某KTV店长:现在生意“一塌糊涂”
郑州KTV目前生意如何?12月15日下午,记者前往郑州部分KTV进行了探访。
下午4点,位于黄河路和经八路交叉口的歌迷量贩KTV已经开业了两个小时,但前来消费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在该店几十个房间内,只有四五个房间在唱歌,并且都是50岁以上的消费者,大多唱的是民歌和军歌。该店前台服务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下午场基本上都是“大爷大妈”们来消费,只有到了晚上年轻人才会多一些,但也是“大不如前”。
在位于花园路上的麦克疯KTV,该店长更是对记者直言:现在KTV的生意一塌糊涂。在中午1点开门营业后至下午5点,该店40多个房间只有四五个房间有消费者。
在年轻人都爱出来玩的晚间场,KTV的生意也并未有太大起色。“周五周六的晚上还多些,现在平常晚上最多也就开十几个房间,跟之前相比营收也差远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该店一个月营收50万元左右,现在只有不到25万元。“而且年轻人也不多,基本上来玩也都是晚上11点以后,在网上团购一下,唱一会儿就走了。”
现象新时代消费者更喜爱密室逃脱、剧本杀等体验感强的娱乐方式
为何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去KTV了?“以前去KTV都是大家一起唱,现在再去唱歌没有了那种一起玩的感觉,喜欢唱的就一直唱,不喜欢的就低头玩手机,而且现在好多歌也都唱不了了。”郑州市民小胥告诉记者,体验感不好、曲库不够丰富,是她现在不太爱去KTV的原因。
对于郑州市民冯女士来说,比起KTV,她现在更喜欢和朋友玩密室逃脱和剧本杀。“现在KTV唱来唱去就是那些歌,密室的话比较刺激,而且需要动脑子,剧本杀大家可以一起推理,也很有意思。”冯女士告诉记者,相对KTV,密室逃脱和剧本杀更有一种大家沉浸其中,一起玩的感觉。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2018年10月,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发出公告,要求KTV终端商和经营者下架6000多首歌,其中被下架的作品,大多都是爱去KTV的80、90后的时代记忆,比如陈奕迅的《十年》《K歌之王》、邓紫棋的《泡沫》、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等等。
除了版权问题,新时代下消费者的习惯改变,也是KTV没落的一大原因。比起“想唱歌唱歌、不想唱歌打牌聊天玩手机”的KTV,现在的年轻人在娱乐中更注重个人的舒适和体验感、沉浸感等。
以剧本杀为例,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大众娱乐需求增加、综艺背书等因素的影响下,剧本杀在进入国内市场后快速膨胀,2020年中国剧本杀市场规模已达117.4亿元。在需求推动下,中国剧本杀门店快速扩张,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壮大,预计到2022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238.9亿元。
分析师则认为,剧本杀是一种新型社交活动,各种“烧脑”的剧本让玩家有不一样的新鲜感,符合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而“全民K歌”“唱吧”等线上K歌软件,也对线下KTV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从2016年开始商超、步行街等人流密集区域出现的迷你KTV,也让唱歌变得更加随意便捷。
那么,KTV还有救吗?“虽然KTV没落了,但唱歌的需求还在。”分析师称,KTV经营者要更加年轻化,更加互联网化,应该主动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通过各种市场营销策略来吸引年轻人关注。
“比如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含唱歌、桌游一体的门店,相比动辄投入几百万元的豪华KTV来说,更加小型化、精致化、低成本,也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需求。”某业内专业人士告诉记者,KTV经营者要主动革新求变,主动走进年轻人的世界,知道年轻人想玩什么,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才能不被新时代消费者所抛弃。(记者侯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