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位于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园区的“太阳里”国家级人才服务中心,光伏产业展示馆、湖光会议室、光伏文化咖啡厅等不断映入眼帘,这个兼备光伏特色和人才服务功能的综合服务建筑群,分布在“九岛环湖”景区的湖心岛上,错落有致。
“太阳里”国家级人才服务中心正是泰州市海陵区打造优质人才生态环境的缩影。海陵区委书记孙群说,海陵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空间突围、城市提升的关键期,要实现既定目标离不开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党管人才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放大引才、留才、育才、用才独特优势,实现“撒下一颗种子,长出一片森林”的裂变效应。
播洒“阳光”,凝聚发展合力
从获取项目信息到签约落户仅用22天,组件车间从开工到投产仅用45天,电池车间将常规一年的工期压缩到100天……作为海陵区重点培育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一道新能源的落户投产过程曾三次创造“海陵加速度”。
一道新能源拥有各类专利技术60多项,产品销往23个国家和地区。在海陵区“太阳城”建设初期,孙群率队前往一道新能源(衢州)公司拜访团队领头人刘勇博士,发出诚挚邀请。没过多久,海陵的一道新能源项目就顺利上马、迅速落户。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宝贵的人才资源带来宝贵的项目资源,一道新能源的落户不是个例。
紧扣太阳城、信息城、科创城“三城同创”目标,海陵区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实施人才工作“书记项目”,全力打造“太阳城”光伏人才特区,真正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效能。该区还将科技人才工作纳入全区党建考核,制定指标体系,明确目标任务,通过述职评议会、现场交流、调研督导等措施,推动人才工作有目标、传压力、见成效。
厚植“沃土”,海纳天下英才
毕业于泰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王兆益,今年5月参加了海陵区组织的驻泰高校党政青年人才招聘,以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目前就职于红旗街道党政办公室。
选择留在泰州、留在海陵,原籍淮安的王兆益有自己的一番考虑,“海陵的生活氛围、文化底蕴很吸引我,尤其是鼓励驻泰高校毕业生留泰的‘扬帆海陵’六条,这份真金白银的政策‘礼包’让我坚定了留下的信心。”
海陵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剑波说,无论是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还是刚刚走出校门的优秀毕业生,我们都为其量身定制了既有“真金白银”、又充满“真情实意”的人才政策,为他们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
对高端创业人才,“不求多、重在精”,着力招引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创业人才,做好后续配套服务;对高端创新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充分利用科技镇长团、省科技服务队和省级学会资源优势,通过“科企联姻”重点引进能够解决企业关键问题、推动产品技术创新的领军型人才;对青年人才,突出打好“乡情”牌,大力实施“扬帆海陵”青年人才集聚计划,为本土和高层次院校优秀毕业生量身定制各项政策“干货”,切实提高本土大学生“留泰率”、高层次院校毕业生“来泰率”。
与此同时,围绕“三城同创”,该区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精准对接园区、企业、高校三方需求,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信息产业等一系列产业急需专业清单、产业链缺口企业清单、企业专业人才需求清单等“三张清单”,促进人才“向企集聚”。
汇集“养分”,赋能人才成长
要成为英才汇聚、人才济济的人才高地,还要立足现有人才资源,高效培养和使用人才,海陵做好“育”“用”两篇文章,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组织部门作为人才之家,将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各类人才在海陵竞相发展。”海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银松介绍,该区紧扣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开展海陵区“213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分批选育在各个专业领域具有领先学术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技术带头人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后备人才。
江苏林海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崧,2018年成为海陵区第四期“213工程”培养对象。李崧的研究成果目前均已实现转化,产品批量销售至国内外市场,其中T-BOSS系列多功能全地形车项目实现产品新增销售近2亿元。
除了培育有实力的创新人才之外,该区还实施菁英企业家赋能工程,通过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思维、开拓魄力的本土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才,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优秀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以“工匠精神”和“技艺传承”为抓手,通过系统化、集成式的服务,盘活乡土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
基础在“育”,关键在“用”。该区不断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加快建设辐射长三角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科技金融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形成总面积10万平方米的“科创城”核心功能区,让人才创新创业有舞台。11月21日,海陵区第二届“科企联姻”暨“科创城”建设推进大会开幕,海陵区“科创之光”硬核十条和“科创城”产业引导基金等一批政策红利的推出,将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通讯员 苏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