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专业环保讲座在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村举行,村里20多位民宿、农家乐经营户认真听讲解,围绕太湖生态岛业态提升、污水处理等话题提出建议,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举办的地点在村里的宁远堂,这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去年刚刚修复完毕。“之前由于没有责任主体,老宅年久失修,几近坍塌。”金庭镇衙甪里村党委书记吴健介绍,去年,村党委和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党委、吴中区财政局党总支、太湖度假区文体旅游局党支部等多家单位共建,以项目制推进古建修复中的政策、资金、技术等难题得到解决,将这里打造成为村里的党群服务阵地,通过乡村振兴研学路线的串联,目前已开展100多场实境党课,成了一处集江南文化展示和红色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新晋“打卡地”。

宁远堂的“重生”,是吴中以“党建共同体”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为了解决村级组织资源少的问题,2021年,吴中创新实施“先锋聚能”工程,由各镇(街道)党(工)委指导,农村党组织牵头,组织关涉的“两新”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挂钩结对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党组织组建“党建共同体”共计28个。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未来五年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之一。面对这一要求,必须引导更多发展资源向农村集聚。”吴中区委书记丁立新表示,“党建共同体”建设,就是为了创新组织设置路径,推动政策、人才、资本等资源力量精准下沉。

临湖镇陆舍村由于地处太湖生态红线内,发展受到限制,此前一直是吴中区划定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2018年实现“摘帽”后,壮大集体经济需求更为迫切。在“先锋聚能”工程推进下,该村党委与苏州太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临湖镇农发公司党支部组成“党建共同体”,三方联合投资500万元成立专门运营公司,根据村里太湖四时农事特色,策划体验性旅游项目。“村里提供土地,镇农发集团负责技术,太旅集团负责产品策划整合营销,共同体分工明确,共同受益。”陆舍村党委书记吴国良说,去年插秧节和开镰节,村里吸引上万名游客,项目“一炮打响”。

除了强化薄弱村“自我造血”能力,如何推动集体经济强村转型升级,也成了“党建共同体”的重要课题。

木渎镇天平村借助镇域中心位置优势,通过载体建设等夯实“家底”,一直是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尽管村级稳定性收入持续超亿元,但其中九成以上都是房租经济,发展瓶颈明显、动能不足。”天平村党委书记钱建华坦言,村集体所有的商业街区由于业态低端、人员混杂,社会治理难度也很大。去年,天平村抓住国内知名美食文创教育团队王森教育集团新项目落地契机,与王森教育集团党支部以及区域内金融、消防等单位党组织结成共同体,引导整个街区产业向文化创意、文旅消费等方面升级,吸引10余万文旅人口消费。同时,村里借助王森集团技能人才优势,以创业孵化为手段,成功吸引了200余名村民参加培训,目前已有近70名村民被成功推荐就业。

“乡村发展的情况不同,各自的需求不同,‘先锋聚能’的方向也不同。”吴中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艳介绍,在具体实践中,吴中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通过对重点项目逐一分析研判,根据项目需求有针对性地吸纳共建单位,调配政策资源。

越溪街道莫舍社区是一个涉农社区,针对老年居民较多的情况,社区党委联合高校图书馆、医院等多家党组织开展共建,常态化开展读书交流、健康义诊、走访特殊困难老人等服务,前不久被评为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甪直镇江湾村党总支结合“水八仙”特色产业,通过与苏州市水生蔬菜研究所和吴中区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党组织共建,推广引进新品种,使得农产品品牌附加值得到显著提升,去年成功进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随着“聚能”效应加速释放,吴中乡村“蝶变”不断上演。

为了确保共同体项目的推进实效,吴中还从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将重点项目建设成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共同体成员单位通过签订共建责任书,开展项目成效考核评估,通过现场会、协商会、议事会等形式加快项目推进,区委组织部对推进速度较快、成效较明显的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聚能”工程不仅形成闭环,还有了多重保障。目前,已有75家共建单位加入共同体建设,成功推进了多项年度农业农村现代化工程落地落实。

关键词: 吴中 先锋 苏州